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蔡毅德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提高煤炭行业井下采掘一线待遇的提案》。
蔡毅德在提案中指出,近年来,煤炭行业从业人数大幅下降,从2013年的611.3万人,下降到目前的285万人。与此同时,从业人员进一步向大型煤炭企业聚集。由于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危险系数高等原因,煤炭行业尤其是井下采掘一线岗位普遍面临“招工难”问题,主要体现在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偏低、工作环境较差、权益保障不足等方面。
2023年,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开展了全国井工煤
矿采掘一线职工队伍调研,向30多家煤炭生产企业,发放调查问卷64750份,实地或委托单位赴河南、陕西、内蒙古、安徽、山东、贵州、新疆等多个产煤省份调研采掘一线职工状况。
调查发现,当前井下采掘一线职工队伍青黄不接,平均年龄普遍在45岁以上,且越是用工人数多的老煤矿,队伍老龄化问题越严重。
在受访职工当中,“80后”“70后”“60后”合计占比81.74%,其中“70后”“60后”合计占比39.93%。究其原因,井下采掘一线工作“苦、累、脏、险”,且薪资不具备吸引力,加之很多煤矿地处偏远、工作单一枯燥、单身青年找对象困难,致使煤炭企业不同程度存在采掘一线职工、技能型职工和年轻人才“招不进、稳不住、留不下”问题。
井下采掘一线职工大部分由农村劳动力转化而来,多属于“工作经验型”,高学历、懂专业技术的职工较少。在受访职工当中,76.44%的受访职工学历为高中及以下,无技术等级者占比为31.4%,技师及以上技术等级者占比仅为5.2%。
随着
煤矿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先进的采掘机械与职工技能水平整体偏低的矛盾愈发突出。83.1%的受访职工表示急需文化技能培训,希望优化培训方式,增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提升业务技能。
井下采掘一线普遍高温高湿、粉尘大、通风不畅、工作环境较差。多数中小型煤矿职工反映,所在煤矿文体活动设施配备简陋,开展职工文体活动较少。此外,部分企业未严格落实休假制度,工作时间过长,住宿环境得不到改善。
另外,井下因噪声、潮湿、高温以及辐射等工作特点引起的疾病,没有相关政策保障。《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伤残待遇补偿(统筹)标准,已不能完全满足职工因公受伤后的补偿需求,容易引发新的劳动争议。部分职工带薪休假、加班薪酬以及福利保障等权益未得到有效保障。受访职工普遍希望进一步增加采掘一线人员工资收入,适当增加岗位补助。
针对这些具体问题,蔡毅德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改善采掘一线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
矿山智能化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技术升级,降低井下采掘一线工作强度,改善工作环境,改造升级职工生活设施。
二是提高采掘一线职工薪酬待遇。制定出台煤炭行业采掘一线职工最低工资和津贴标准,建立工资收入和企业效益同步增长机制,推动煤炭企业进一步将薪酬分配向艰苦一线岗位倾斜。
三是畅通采掘一线职工成长通道。加大《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等文件的落实力度,出台激励政策,引导职工积极参加培训,提升能力素质。建立完善职工职业生涯规划和技能晋升管理体系,切实提高采掘一线职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