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23年,东莞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初显: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空气质量稳中有进、土壤质量保持平稳、“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从生态视角看东莞蝶变,“风景”更好!
从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聚焦东莞生态环境”系列报道,解码东莞生态环境建设,敬请垂注。
1月的东莞温暖如春,蓝天如洗、绿意盎然、鸟语花香;岁末年初,各家各户开展大扫除工作,各镇街定点投放的回收箱体、“两网融合”收集站等站点为市民清理出来的废弃物找到“第二个家”。
这是东莞打造“无废城市”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东莞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两网融合”,完善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链条建设,形成“点点成线,线线成面,集中分拣,按需分流”的生活源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链条。
让废弃杂物重获“新生”,让城市更加美丽。2023年,东莞“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在“无废城市”建设56项指标中,51项已完成或预期能完成2023年目标,特别是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城镇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绿色矿山建成率均已达到100%,“无废城市”绿色贷款余额、绿色债券存量等均已超额完成2025年目标,“无废城市”建设的框架体系基本建立,以技术支撑、智慧监管推动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能力显著提升。
“废物”消失,洁净再来
系统推进固废处置能力建设
“无废城市”建设千头万绪,如何推进城市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折射出整座城市的治理水平。
在去年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月期间,黄江生态环境分局开展六五环境日主题暨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开放日活动,邀请了20多名医疗机构代表零距离参观了解医疗废物处理全过程,学习“无废城市”建设相关环保知识。
在当时的活动现场,医疗垃圾收集、运输以及在终端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全过程一目了然,专业人员向参观者详细讲解医疗废物消毒灭菌、无害化处置、废气处理工艺等,这些技术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东莞建成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填埋场(二期),可填埋螯合固化飞灰193.6万吨,满足东莞未来11年处理需求;建成铝灰渣资源化利用项目,处理规模达每年1万吨,铝灰渣市内利用处置能力实现从“零处理”到“全处理”的突破;新增5家危废经营企业,危险废物收集处理处置能力提升至40个大类、429个小类,共124.78万吨每年,基本满足全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需求。此外,从部分产废、处置企业了解,可回收有价元素类、焚烧类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价格分别从1000—4000元/吨、8000—15000元/吨下降至0—2000元/吨、1000—8000元/吨,大大降低企业危废处置成本。
东莞是制造业大市,也是工业固废、危险废物产生大市。一座座清理“固废”的“硬核基地”陆续建成,为东莞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高埗唯美陶瓷博物馆,固体废物不仅“改头换面”,还变身成精美的展品,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更加具象化。
展厅内,各种各样陶瓷砖产品一应俱全,琳琅满目,这些精美的工艺品原料既有陶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也有外部回收的建筑工地渣土、
尾矿渣,使用再生资源材料代替传统的泥料、
砂石,消化陶瓷行业等领域工业固体废物。
从“废物”到“资源”,东莞从源头“把脉”,减少固废数量,通过集中收运、专业化处置,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无废”智慧,培育绿色
构建全链条处理和管理体系
“家里常有旧衣服、快递盒、坏电器,丢了可惜,囤着又占地方,以前不知道怎么处理,现在只要有废品都会拿到这里来。”在莞城街道的碧桂园东江月小区,工作人员正为附近小区居民带来的旧衣物、纸板和饮料瓶分别称重计费。
在不远处的可园社区、博厦社区,居民还可以体验一袋式回收服务,不需要为分类发愁,领取回收企业发放的回收袋,扫描回收袋上的二维码登记账号信息并放入需要回收的再生资源,将回收袋放置收集点,回收企业工作人员将会在分拣后将环保金打至登记账号,实现再生资源回收及投放价值体现。
垃圾如何分类,街道小巷干不干净……这些琐事关系着群众生活的幸福感,而完善的垃圾分类收运链条,是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信心保障。
在距离莞城街道30公里外的常平镇,常平生态环境分局开展固废企业专项帮扶行动,为全面提升企业固体废物管理水平蓄力。
帮扶组根据体检清单对涉固废危废企业进行全面检查,现场听取企业情况介绍、查阅转移贮存台账资料、实地查看工艺完整流程等方式,重点了解掌握企业固体废物的产生、贮存、利用、处置是否符合环境污染防治相关标准和要求,并对企业负责人、固体废物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业务指导。
活动中,有三家企业因为工业固体废物露天堆放、危险废物仓未更新相关标识和制度等问题,被要求在3天内完成整改,企业对存在的问题高度重视,并立即着手整改,在复查时均已完成整改。
近年来,东莞持续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全链条收处、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
建筑垃圾标准技术体系和规范化收运、生活垃圾市镇两级垃圾分类示范、动物诊疗废弃物及病死禽畜无害化处理等5个领域体系建设,绘就一幅工业城市和绿色生态和谐共存的优美画卷。
“无废城市”建设一头连接着资源循环,一头孕育着绿色治理,松山湖(生态园)和水乡新城(中堂)园区通过循环化改造验收,粤海产业园、虎门港、滨海湾等3个园区积极推进循环化改造,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1.76万吨/日、综合利用率达90.5%,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46%,“无废”智慧闪闪发光。
“无废”细胞,更加活跃
着力打造东莞特色建设亮点
走进海心沙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一幢幢厂房被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着,四周被江水围绕,这个看似公园的打卡点,却是全国首批50个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之一,也是广东省第一个、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该基地集废物处置与利用、环保技术研发与转化、环保产研教等为一体,可在基地实现水、电、蒸汽、天然气等四类资源循环利用,并将处置废物过程产生的炉渣、飞灰、臭气等三类二次污染物全部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实现资源循环使用与污染物的良好协同处理。
数据显示,海心沙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每年可处置200万吨固体废物。其中,可处理危险废物38大类共33.459万吨每年。危废处理能力约相当于东莞市当前危废产生量的50%,有效降低产废企业将危废外运出市处置的安全风险和运输成本。
为谋划丰富“无废”生态圈,完善“无废细胞”创建及配套评价指南,东莞还创建“无废细胞”示范点,打造典型性强的“无废机关”“无废酒店”“无废景区”等首批精品细胞。
不久前,在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2023首届东莞莞企莞货交易会(下称“莞交会”)围绕“无废会展”进行有效实践。莞交会期间,共有380家展商采用可循环使用展台框架,占参展展商95%。
厚街镇“无废城市”领导小组调研时发现,有展览公司专门为参展企业提供“绿色”“无废”布展服务,并在厚街镇设立了“绿色展厅”,展厅以“模块化、可再生、可循环”为原则,实现了设计简约化和构件标准化,为广大参展商提供了高效搭建和材料循环利用的布展示范方案。
酒店、机关、工厂、学校、社区等单位都是建设“无废城市”的“细胞”,蕴藏大能量。2023年全市超过150个主体进行“无废细胞”创建,无废城市建设深入人心。
化腐朽为神奇,共创绿美东莞,东莞不仅是干事创业的“梦工厂”,也是宜居宜游的“花园城”。今年,东莞“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将强化制度、技术、市场、监管等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固体废物现状摸底、固体废物收集利用处置设施建设、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大力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东莞绿色转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美丽东莞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