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加速推进城市蝶变步伐,但产生的建筑垃圾却与日俱增。这些建筑垃圾流向何处?如何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连日来,记者实地探访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了解建筑垃圾的产生、运输情况以及如何“变废为宝”。
建筑垃圾变身“黑科技”
“资源再利用的每块砖本色都不相同,甚至可以看出年代感,因为回收的建筑垃圾年代不同。”12日,在南通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的实验室内,南通天楹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圣庆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每一块砖的原料、规格。
南通市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
项目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重点实施的全市首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BOT项目)。项目采用了联合
粉磨设备,建筑垃圾经过预处理堆放、破碎分拣、分级储存、深加工联合粉磨四道工序的处理,实现了建筑垃圾分类回收的目的。
“我们引进了全自动砌块生产线,德国精密模具,生产的各类地面砖、透水砖、生态挡墙砌块、管廊、路牙石、预拌砂浆和水泥稳定碎石等,产品形式丰富,质量稳定可靠。”周圣庆告诉记者,建筑垃圾再生细砂和微粉可替代天然砂和二级粉煤灰,直接作为3D打印建筑原料,比传统制砖等再生产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而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隔壁,建成的南通天城餐厨废弃物处理厂的一砖一瓦都是由建筑垃圾资源再利用生成。古朴的中式园林风格院墙映入眼帘,厂区西侧的生态停车场上绿色的植草砖缝隙中生长出郁郁葱葱的青草。“这些都是建筑垃圾再生得到的砖块建成。节约了400万的建材费。”周圣庆说。
目前,天楹公司还在如东开创新项目,利用建筑垃圾等工业废料生产一种“移动储能砖块”。这是一种基于重力和动能的电网级储能技术,通过提升和降低复合砖来存储和分配可再生能源,从而为电网提供可靠、可持续电力。
建筑垃圾如何“变废为宝”
近年来,景观道路、广场绿地等项目增多,透水砖、路面砖、植草砖、承重多孔砖等建筑材料使用量逐年上升,建筑垃圾作为可利用资源是生产这些建材的主要原料。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解决原料来源,正是建筑垃圾处理后“变废为宝”的有效途径。
12日上午,在南通开发区能达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厂房内,一辆小型挖掘机正不停地给一个锥形机器运送装修垃圾。现场管理人员刘春辉向记者介绍,建筑垃圾经过轻重物质的初步分离后,轻物质打包送到发电厂焚烧发电,大的建筑废料用来铺路作路基,制砖料则做成水泥砖。
在再生砖生产车间内,地面摞满了正在“保养”的“八孔水泥砖”。“这些水泥砖都是由装修垃圾和拆迁垃圾处理车间得到的骨料制成。这一块砖重2.87公斤,通常用于框架结构里隔板墙的建设,能够防噪音。现在这些砖正处于保养期,需要不断给他们加水养护,5至7天后才可以打包运走。”
开发区环卫处处长镇典介绍,江苏能达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由开发区环卫处主导建设,设置了装修垃圾、拆迁建设垃圾和再生砖生产三条建筑垃圾处置生产线。建筑垃圾处理车间通过多级分选破碎,将固废垃圾分类为可利用建筑骨料和其他垃圾,分离率达到95%以上,并确保再生产利用产品达到国家行业的质量要求和市场准入标准,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建筑垃圾清运纳入智慧监管
如今,在道路、工地行驶工作的渣土车都有共同的特点:车厢有绿色密闭篷布、车顶有白色顶灯、车尾有黄色放大车牌、车门喷涂上了醒目的二维码。这些运输车辆均配有唯一信息二维码。市民可以随时对建筑垃圾运输及倾倒进行查询,如发现有违法运输或倾倒现象可及时举报。此外相关执法部门也可通过验证车身二维码信息实现跨部门执法。
南通市建筑垃圾监管服务平台(“一张网”)作为智慧城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通过制度管理与科技手段的有机融合,实现市、区管理一体化,服务监管一体化,审批执法一体化。“三只眼”智能摄像头分别监控建筑垃圾运输车行驶情况、道路情况和建筑工地出入口情况。
目前,南通市区的建筑垃圾管理已全部纳入平台监管,市、区一体化联动机制已经初步形成。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5G、AI分析等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问题感知、分析、预警、处置、问效“五位一体”的“大城管”格局,为市域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全力打造智慧型城市管家,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科学化水平。
市城管局垃圾分类管理处处长施麒华介绍,目前南通市已实现全市每个县(市、区)建筑垃圾中转调配场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全覆盖;建筑垃圾安全处置率达 100%,全市范围内无未经批准的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及积存建筑垃圾堆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均达到85%。预计到2023年底,基本形成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和政策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