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董事长徐征在今年两会上聚焦“数字化转型升级”。他建议,通过数字化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智能建造创造发展新空间;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董事长徐征
在徐征看来,作为体量巨大、蓬勃发展的中国建筑业,有着庞大和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前景,数字化转型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通过数字化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建筑产业是个复杂的系统,虽然转型与创新速度很快,但当前还存在一些障碍: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本支出较大、缺乏规模效应;产业链上数字化技术协同性不高;BIM(建筑信息模型)正向设计推进过程中计价体系不健全、BIM模型审核和验收环境不成熟;建筑设计施工运维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缺口很大等。
为此,徐征提出四点建议:应深入推进建筑产品数字化和建筑产业数字化;努力打造数字化商业生态圈;大力培育建筑服务商文化;加快培养数字化高端跨界人才。
同时,徐征建议政府出台智慧设计、建造、运维、更新标准体系,研究制定BIM计价政策、规范BIM正向设计相关费用,研究制定BIM模型审核验收政策以及兼具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行业相关标准,大力支持传统行业自主创新研发集成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的数字化平台,打通产业发展的“信息孤岛”,着力推进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强固体废弃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徐征认为,这是推进固废治体系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在要求。
总体来看,我国在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率方面,远低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拆大建、混装混运、乱堆乱放、没有正规消纳场所等问题突出,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有望成为固废处理行业千亿规模的市场。
面对当前巨量的建筑垃圾产生量,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还明显偏低,与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徐征认为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利用和全过程管理的制度和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目前还是以政策引导为主,缺乏针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专项立法;二是缺乏从源头上减少工程建设建筑垃圾产生的工作机制,行业绿色建造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技术路线和市场需求要在不断磨合和培育中找到最佳结合点,建筑垃圾从产生源头到处理末端有个磨合期,建筑垃圾混装的特性使工厂化处理的产能不能一次性铺开。
“这几方面因素最终造成了上游亟待处理的建筑垃圾量不少,中游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厂产能利用率不高,下游使用再生
砂石骨料政策引导不够,破解这个局面的关键在加强政策对建筑垃圾中下游和中上游之间的衔接和导流。”徐征说。
为此,徐征提出3点建议:
大力发展城市更新业务,不断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提升,不断开发建设绿色低碳智慧建筑,践行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
坚持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建造,从源头减少建筑垃圾总量。
坚持无废城市理念,积极研发建筑垃圾处理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不断拓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渠道。
同时,建议政府以市场为导向,出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配套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垃圾资源化利用领域,建设完备的建筑垃圾处理与利用基础设施体系。
此外,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举行的小组会议上,徐征还表示,建议加快对建筑行业数字化的整体推进,加强政策供给,积极引导上游企业主动带动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