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搅拌、烧制……在中国建筑四局位于广州的一处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废渣正被碎成细骨料,加工成为一块块透水砖。“按照8小时不间断处理,项目平均一天可处理固废垃圾500立方米,处理回收率达40%至50%。”项目经理牛永绪说,通过就地取材的资源化利用,不仅能节约垃圾清运费等经费,还能有效减少清运过程中的粉尘等环境污染。
2018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35个城市(区)开展了
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记者从12月8日召开的全国城市建筑垃圾工作视频现场会上获悉:目前35个试点城市(区)初步建立了建筑垃圾分类管理、全过程监管体系,消纳设施和资源化利用项目也在加快建设。
目前,试点城市建筑垃圾总消纳能力已超过当地建筑垃圾的年产生量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建筑垃圾可分为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等,据测算,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年产生量超过20亿吨,是生活垃圾产生量的8倍左右,约占城市固体废物总量的40%。这些建筑垃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处置不当还会污染地下水、土壤和空气。
据测算,35个试点城市(区)资源化利用率约50%,比2018年试点前提高15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目前,这些城市的建筑垃圾总消纳能力已超过了当地建筑垃圾的年产生量。
“加快建筑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可以破解‘垃圾围城’,还能倒逼工程建设生产管理模式转变,有效减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建筑垃圾排放,促进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提高资源化利用率,精准垃圾分类是关键
要提高资源化利用率,精准垃圾分类尤为关键。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陈家珑介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约为40%,之所以与一些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其中一个因素是国内建筑垃圾源头分类刚起步,分出的可利用成分纯净度不高,增加了资源化利用难度;而且,目前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也还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在江苏一家环境科技公司,智能分拣装修垃圾处置线正有序运转。智能分拣机器人可以精准判断所需分拣垃圾的材质、尺寸、位置等,通过机械手准确抓取,投入对应的物料仓内。“装修垃圾成分比较复杂,包括混凝土、石膏板、油漆桶、旧金属等。这项垃圾自动分拣技术能通过7种识别方式,将装修垃圾识别、抓取和分类成10余种物质,分拣出来的料比较纯净。”公司负责人陈连介绍。
通过加快消纳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目前江苏省设区市已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全覆盖,60%以上的县(市)建成运行了规范的资源化利用设施。
加快构建全过程监管体系,也是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的目标之一。目前,上海等城市将建筑垃圾日常监管纳入城市“智慧城市”“一网统管”建设任务,通过部门信息共享、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初步形成了“违规实时发现、措施自动生成”的监管体系。
目前还面临统筹协调工作机制不健全、后端处理能力不足等难题
尽管试点探索取得积极进展,但从全国看,“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开发建设方式尚未根本转型,建筑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此外还面临统筹协调工作机制不健全、建筑垃圾后端处理能力不足、行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难题。
“当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价格还不具备市场优势,市场推广和社会接受度有待提高,接下来可以进一步完善资源化利用相关配套政策,推进建筑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陈家珑建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要统筹考虑建筑垃圾产生、消纳和资源化利用,形成“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推进源头减量,建立建筑垃圾减排体系,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全过程管理制度,对建筑垃圾实施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促进回收及资源化利用;加快处理设施建设,根据建筑垃圾产生量,合理确定处理设施布局和规模。同时,在推动资源化利用方面,鼓励出台激励政策,加快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生产,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在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中,特别是在政府投资工程中优先应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