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土车横行的现象没有了,途中拖泥带水的现象也没有了,道路更清洁,城市更整洁。这是今年以来州城居民的切身感受。
为破解
建筑垃圾管理困局,推进城市良性发展,州及恩施市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
今年2月,州城442辆渣土车接入动态智能监管系统,使乱运乱倒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违法违规驾驶行为明显减少,尘土飞扬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治理效果有目共睹。
以公司化运作倒逼规范
随着州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垃圾处置成了城市顽疾。据不完全统计,州城每年建筑渣土约400万立方米,装修垃圾约70万立方米,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建筑垃圾处理,离不开渣土车,但很多人对渣土车都是谈“车”色变。每天数百辆重达数10吨的重型车在州城穿梭,甚至存在超速超载现象,不仅道路破损、城市污染严重,更严重的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渣土车治理,难就难在无法从源头上进行管理,大多渣土车挂靠在公司名下,没有真正实现公司化管理。渣土车与工地私下签订合同,双方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出现超速超载、带泥上路、随意倾倒等系列问题。”恩施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分管负责人介绍。
州城每天有100余名城管、交警部门执法人员上路巡查,日均查扣处罚数十台次。但因渣土车基数大,问题仍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从源头整治——所有车辆接入监管系统,所有工地禁止未经核准的车辆运输渣土,对建筑垃圾处置公司化运作。自今年2月以来,打击黑车10余次、处理黑倒场2处、处罚2个工地和1家公司,有效遏制黑车违法运输和乱倾乱倒现象。
引进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城市建筑垃圾处置工作实施方案,严格规定市场准入、企业规模、车辆要求和从业人员资格等。根据方案要求,建筑垃圾处置企业安全合格的运输车辆不少于20台,每台车辆符合条件的驾驶员不得超过2人,且要有固定办公场所及
机械、设备、车辆停放场所。
同时,建立渣土运输公司日常考核机制,由城管、交警、交通联合管理,实行扣分制和退出制,每月对公司严格考核,倒逼公司履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所属驾驶员管理。根据考核方案,每年扣分累计达到10分将被责令整改,累计达到30分将被列入黑名单,取消其城市建筑垃圾运输资格。
以智能化监管从严管控
今年2月,恩施市城管、交警、交通、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建立渣土车动态智能监管系统,对所有渣土车进行实时全程监控。该系统经过试运行后于7月正式运行,目前,已接入渣土车442辆。
硬核措施让违法违规无处遁形——违法违规驾驶直线下降。今年4月渣土车违法违规驾驶行为达5095起,5月达5020起。职能监管系统正式运行后,9月违法违规驾驶行为924起,10月仅588起。
渣土车动态智能监管系统运用北斗卫星导航、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对渣土车运输进行全过程、全时段、全覆盖动态监管,对工地源头、消纳场所实时管控。该系统对渣土车控制重量、控制速度、控制高度、控制路线、控制密闭,自动识别渣土车运输过程中出现的偏离倾倒路线、违规倾倒、超速行驶等行为并报警。同时,还安装了北斗定位系统,渣土车不到指定地点,车厢会限举,无法倾倒渣土。
目前,该系统由专业公司24小时监控,如果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监控人员会及时下发语音提示,并及时反馈到渣土车所属企业及管理部门。按智能化监管设定,所有渣土车在城区内行驶车速不能超过60千米/时。
自实施智能化管理后,城区渣土车交通事故直线下降。
以规范化运行“整装”上阵
以前,渣土车除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外,还有部分渣土车存在运输途中不加网加盖、不密闭运输等问题,沿途遗撒,污染城市路面,严重影响市民生活。
2020年11月底至12月初,恩施市城管执法人员在巡查中发现,施州大桥E地块棚改
项目一标段施工作业不规范,渣土车带泥上路,严重污染环境。而施工方在执法人员多次现场要求整改后仍不予理睬,随后执法部门对其给予2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以前每天都要查处几起甚至10多起污染路面事件,现在渣土车污染路面现象基本没有了。”恩施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彭美虹说。
接入渣土车动态智能监管系统后,对渣土车车厢高度和宽度都进行了统一规定。为改善渣土车上路抛撒遗漏的情况,恩施市城管部门不断探索,对渣土车运输和工地开工建设进行严查严管,实现所有渣土运输车辆密封上路,进出工地冲洗车轮,确保运输途中不遗撒、不带泥。
同时,针对车主随意改装渣土车问题,恩施市要求改装过的渣土车恢复原样,车厢长度不得超过6米,高度不得高于1.5米,车辆封闭篷布不得高于35厘米,最大限度防止抛撒遗漏。
垃圾处置是城市环境的基石。我州多管齐下对建筑垃圾常态长效治理,城市管理更有效,城市环境更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