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处置问题是新型城市化进程的难点,是城市运行管理的痛点,更是影响市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堵点。近年来,宁波因地制宜,海陆并举,综合施策,齐抓共管,全力探索建筑垃圾处置“宁波解法”,逐步实现从“乱”到“治”、从“治”到“智”的全面转型,有效解决了多年来想解决而没解决的渣土处置乱象。
抓整治促长效,堵住非法处置之路,实现建筑垃圾处置规范化转型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重大建设
项目快速推进,规范建筑垃圾处置工作成为城市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治乱入手,向规范发力,持续提升行业监管水平。
抓组织机构。成立中心城区建筑垃圾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城管、住建、生态环境等28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组建专班,开展建筑垃圾处置攻坚行动。
抓集中整治。今年初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实施新一轮全大市建筑垃圾、工业固废、农业生产废弃物等集中整治,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全面排查,核查疑似点位3127个,确认非正规垃圾堆放点557个点位,城管部门的320多个已完成整改,其他移交相关部门并报属地政府督办。
抓审批改革。根据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全面落实“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审批事项,实行“六简化”(简化重点项目渣土审批、简化核准材料、简化续批材料、简化变更核准材料、简化现场审核流程、简化跨区运输处置),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抓价格监管。理顺建筑垃圾(渣土)运输处置价格,由市发改部门公布市场信息参考价,并作为非竞争性费用列入工程造价。
抓法规政策。编制出台《建筑渣土消纳场所设置标准》《建筑垃圾运输处置规范》,加强建筑垃圾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启动宁波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立法调研,已列入市人大2021年审议项目。
抓场地保重点,拓宽海陆消纳之路,推动建筑垃圾处置有序化转型
宁波建筑垃圾长期以来依赖舟山海上消纳,但由于多种原因,中转消纳处于企业自行处置无序状态。2017年来,积极协同国家海洋、生态环境部门,申请海洋倾倒处置,并在重压之下,对运输码头运行管理进行了大胆改革,统一渣土码头管理,统筹中心三区中转消纳,一举解决了多年海上处置乱象,实现了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有效结合,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对接、从粗放管理到有序规划的转变。截至目前,通过码头中转处置建筑垃圾超过9000万吨,陆海总处置能力日均超44(29+15)万吨,能匹配日均约35万吨的建筑垃圾处置核准量,确保了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并经受住了两轮中央环保督察的考验。
推行终点支付模式,有效切断海上市场违法利益链。受政府监管部门委托,由市属国有企业统一与建设单位、中转码头、倾倒作业区管理单位签订协议, 统一收支处置经费,统一合理分配建筑垃圾数量。开发处置联单电子管理系统,做到“买票上船、到岸支付,三单比对、终点支付”,一改粗放分散经营为统一有序管理。目前每日码头中转消纳建筑垃圾量约13万吨,码头日最大中转消纳建筑垃圾能力约15万吨。
强化属地处置原则,推进落实陆上处置场所。发布专项规划,近远期共布局124个点位。按照“宁可让场地等建筑垃圾,也不可让建筑垃圾等场地”的原则,各地积极挖掘工程回填、绿化回填、低洼地回填等利用途径,目前全市共有陆上建筑垃圾消纳处置点位约270个,处置能力约1亿吨,日均处置能力约29万吨。
实施一项目一方案,精准做好重点项目出土保障。按照码头优先保障、应急消纳重点保障的原则,建立“125+41”个项目(125个省市重点工程、41个轨道交通项目标段)精准配对保障机制。目前省市重点工程建筑垃圾往码头中转处置占比50%以上。
抓智治强监管,打通数字赋能之路,实现建筑垃圾管理数字化转型
建筑垃圾行业管理具有区县面积广、执法人员少、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存在监管方式单一、处置效率低下等问题,依靠传统手段难以满足现代管理需要。为此,结合我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要求,充分应用数字赋能技术和集成创新举措,开发宁波市建筑垃圾监管信息系统。该系统以提升建筑垃圾治理现代化为重点,对建筑垃圾行业管理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和手段工具,实施全方位、系统性地重塑,以“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程(城)、一舱点到底”的管理理念,利用立体化设备实现全方位管控,利用动态化数据实现全流程监控,利用科学性比对实现实时化报警,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智慧化决策,增强源头管控、全程监管、实时报警、精准分析、智慧决策等功能,实现行业审批一张网,打造工地源头、运输路线、消纳场地的“两点一线”全方位数字化监管治理的可复制可推广新模式,全面提升建筑垃圾行业监管效率,为政府决策和城市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抓执法促整治,创新治超治限之路,推动建筑垃圾车辆智能化转型
规范运输车辆标准,推广新车运行。下发加强和规范建筑垃圾(渣土)运输车辆管理等通知,明确相关标准,加快推广新型全密闭智能建筑垃圾(渣土)车,提升智能化管理,减少建筑垃圾乱倾倒及交通运输安全事故等风险发生。目前已迭代升级500多辆。
加大执法保障力度,强化源头治超管控。坚持常态管控和专项整治相结合,持续开展建筑垃圾专项整治行动,强化“两点一线”全程监管,深化非接触执法拓展应用,通过高强度、长时间、常态化高压整治,严厉打击建筑垃圾行业违法违规现象,坚决遏制渣土违规运输处置现象。2013年至今累计办案1.2万余件,处罚1亿余元。
抓标准定政策,开启科技创新之路,推进渣土利用资源化转型
资源化利用是解决建筑垃圾问题的根本性出路,因势利导,不断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出台相关政策,指导企业开展资源化利用工作。市住建、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先后出台资源化利用企业培育扶持办法及
矿山消纳等指导性意见,颁布技术导则(暂行)、应用技术标准,积极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目前已有38家企业获得本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资格认定,各区县(市)共上报重点扶持23家骨干企业,建筑垃圾年处置能力达到600万吨。
培育本地资源化利用企业,推动建筑垃圾利用产业化升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浙江开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吴慧明博士团队研发的“高压气溶胶排水固结”专利技术可以大幅增加渣土消纳场地库容,实现渣土替代塘渣的资源化利用。目前这一技术已在奉化区萧王庙五星村建筑渣土堆放场地、象山经济开发区等场地试点应用,前景广阔。(宁波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