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又称建筑固废,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垃圾。近年来,随着经济生产和社会活动的不断扩大,建筑垃圾逐渐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不但影响市民生活环境,还造成土地资源大量浪费。
目前,我国每年建筑垃圾的产生量近35亿吨,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但回收利用率不足5%。建筑垃圾往往被丢弃或填埋,严重污染环境。有关部门测算,2020年我国建筑垃圾堆存总量已达到200亿吨左右,每年增量达35亿吨占城市固体废物总量的40%左右,是我国城市单一品种排放数量最大、最集中的固体废物。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主要采取外运、填埋和露天堆放等方式处理,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产生有害成分和气体,造成地下水、土壤和空气污染,危害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随着《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实施,新《固废法》将加大推进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力度,在加强建筑垃圾污染防治、分类处理、科学回收、综合利用等全过程管理方面作了相关的规定。在政策支持下,国内有许多城市已经开始推进建筑垃圾再生利用
项目。
沈阳:建成全国首个“多废合一”处理基地
2018年6月,沈阳出台了《建筑垃圾和散流体物料处置管理规定》,将建筑垃圾收纳场所的建设和综合利用纳入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建筑垃圾收纳场所。沈阳固废处理基地于2020年正式建成投产,这是全国首个集多废合一、多产联动、协同处置、循环再生为一体的环保产业园,可处理的废物包括城市污泥、通沟污泥、河道淤泥、建筑垃圾及报废汽车等,在固废处理领域已经形成22项专利和多项技术革新成果,达产后每天可消纳多源固废总规模将达到6500吨以上。
沈阳市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项目的正式投产标志着建筑垃圾从收集、运输、处置到资源化利用再生产品,形成了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完整闭环。建筑垃圾变再生骨料拆迁、装修工地产生的砖瓦和混凝土碎块,经过筛选、分类、粉碎等过程,就变成了不同粒径的再生骨料,这些再生骨料配合相应的其他材料,经过再加工,又能重新变成墙砖、路面砖、路边石砖等建筑材料。再生材料制成的砖不仅坚固耐用,而且看起来也是崭新的。
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中国首部以城市固废处理和综合利用为题材的纪录片——《净土》,也在沈阳城市固废处理基地开机拍摄,将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沈阳市城市固废处理的发展历程。
义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项目启动
日前,义乌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占地面积133亩,总投资3.9亿,主要处理义乌市域范围内产生的建筑拆房垃圾、装修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并协同深加工处理矿石开采的
尾矿石料。项目配置3条核心生产线和全面的闭环产品生产设施,拥有先进的建筑垃圾预处理系统,能有效地提高分选骨料的品质,降低骨料含杂率,增强骨料使用价值。
建设规模为年处理建筑拆房垃圾100万吨、装修垃圾30万吨,协同尾矿石料加工处理200万吨,综合年处理量330万吨,是目前浙江省内拆房垃圾及装修垃圾综合处置能力最大的资源化项目。
项目建成后将减少天然石料开采带来的资源消耗,有效解决以往拆房垃圾就地处置等方式所产生资源转化率低、终端产品品质和附加值不高等系列难点,成功破解城市固废消纳的治理痛点,对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城市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湖南:14个县启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3月17日发出《关于开展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县(市、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岳麓区、长沙县、衡南县、醴陵市、湘乡市、邵东市、汨罗市、安乡县、桃江县、桂阳县、零陵区、鹤城区、新化县、吉首市等14个县(市、区)启动试点,今年内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完善建筑垃圾多元化治理模式。
到2021年底,各试点县(市、区)要初步建立建筑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建成一批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规模适宜、管理规范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确定一批技术创新、管理精细、贯彻绿色理念的源头减量示范项目,建筑垃圾申报核准率、收运率、安全处置率力争达到100%,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40%。
加速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彻底建筑废料处理这一阻碍城市发展的“顽疾”,通过发展这一可持续的绿色朝阳产业,可有效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创造经济价值、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