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矿”出让作为我国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最早出现在浙江省。近年来,在国务院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大潮下,“净矿”出让在砂石土类矿产的采矿权出让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实现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改善矿产开发营商环境的同时,有效保障了矿业权人和矿区群众的合法权益。
改善营商环境
“净矿”出让实现多方共赢
为了解浙江“净矿”出让工作情况,记者日前专程到浦江县采访。浦江地处浙江中部金衢盆地东北部,多丘陵山地,位于其东南方向10多公里处的黄宅镇张官村建筑用石料矿,正是一个典型的以“净矿”方式出让的
矿山。
该矿开采的是建筑用闪长岩,采矿权竞得人为浙江交投集团浦新矿业有限公司。该集团近年来从交通建设领域进入到矿产开发领域,在浙江舟山、丽水、嵊州等地布局
砂石骨料绿色产能,浦江是其生产基地之一。
据浦新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根富介绍,该采矿权是公司通过市场方式,以5.79亿元竞得的“净采矿权”,目前有两条生产线,年生产规模500万吨。
对于近年来矿政管理制度改革效果如何,作为矿业市场主体的矿山企业感受最深,也最有发言权。曹根富说:“目前浦江的矿业开发环境整体较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净矿’出让。”
“净矿”出让好在何处?在曹根富看来,一是由于矿业权出让前期政策处理的费用在招拍挂前就已经“打包”进来,所以价格有数、成本可控,这让竞买人心里有底,减少了投资风险。二是如果不是“净矿”出让,企业拿到矿业权后,有许多问题需要自己去协调,难度大且耗时费力,往往会耽误开工建设。例如,该矿涉及一条高压线迁改事宜,需要市、县政府出面协调,由于“净矿”出让前公司就此与政府签订了协议,所以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三是“净矿”出让使矿地关系更为和谐。这个矿涉及周边四五个村,在当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县、镇政府以及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采矿有了多方保障,变得顺畅许多。
浙江探索的“净采矿权”,是指采矿权出让前期的相关政策处理到位,竞得人不再受土地、地面附着物及固定资产等权益制约且可进场开展矿山建设的拟出让采矿权。那么,一个拟出让的采矿权,前期工作做到何种程度才算“净”呢?
记者了解到,张官村建筑用石料矿的采矿权出让,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2018年9月,当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进行矿业权规划符合情况审查;村、镇、原国土、原环保、原安监、林业、水务、公安、国电等政府部门对矿区范围进行联合踏勘并提出审查意见;黄宅镇政府完成矿区范围内所涉及的相关政策处理工作,并承诺保障竞得人按时顺利进场;2018年11月,当地政府部门完成前期工作,将该采矿权委托给浙江省矿业权交易中心组织实施交易;2019年1月23日,经过18轮网上竞价,浦新矿业有限公司最终以5.79亿元竞得了该采矿权。
曹根富说:“我们2019年1月23日摘牌,2月底进到矿区现场,完成审批等基础工作,8月中旬开始基建,现在进入试生产阶段,总体比较顺利。其间,政府部门帮我们做了大量工作。”
记者在浦新矿业公司与当地镇政府签订的“进场施工保障协议”里看到了镇政府的承诺:一是采矿区范围内土地、林地及其他附着物的权属已经相关部门认定,权属清晰,无争议;二是与采矿权相关的前期政策处理方案已经村民大会讨论,公示完毕,无异议。
曹根富介绍,这宗采矿权的前期政策处理,除了高压线迁改还有两个问题:一是矿区周边两个村庄的整体搬迁,二是周边运输道路的修筑和养护。“政府前期工作做得比较到位,为我们进场建设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曹根富表示。
“由于矿业权出让前政府作了政策处理费用规定,挂牌时也和企业签了协议,使得企业对成本支出有预判,并且避免与当地老百姓进行漫长的谈判。”浙江省矿业权交易机构有关负责人表示。
坚持阳光行政
“净矿”出让受到各方欢迎
浦江案例只是浙江推进“净矿”出让改革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净矿”出让改革,浙江是最早“吃螃蟹”的省份。
“浙江是资源小省、市场经济大省,如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末,武义等地就开始探索采矿权有偿取得,海盐采取资源打包方式公开拍卖采矿权。”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矿业权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00年,浙江省选择海盐、玉环、温岭、绍兴、湖州5地开展采矿权拍卖试点。
从哪些矿种入手?“我们缺铁少煤,其他金属矿种也少,点多面广的大宗矿产就是建筑用石料。”该负责人说。市场化配置砂石土采矿权总体是成功的,但由于采矿用地用林等问题,存在个别矿业权竞得人不能顺利进场施工的情况。
为此,2010年浙江省出台了保障矿山企业顺利进场施工的“净矿”出让政策,明确矿业权出让前划定矿区范围要征求环保、安监、林业等部门意见。2013年,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印发《关于推进净采矿权出让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净矿”出让相关要求,这标志着“净矿”出让在浙江全面铺开。
10年来,浙江省矿业权市场建设深入推进,用制度与契约保障政府、矿业权人及矿区群众等有关利益方的权利、义务得到落实。为提高地方政府参与的积极性,确保“净矿”出让顺利实施,浙江完善县级采矿权出让所得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采矿权出让所得向乡村分配使用的比例,并探索建立采矿权储备制度,为推进“净矿”出让提供了保障。
目前,浙江省矿业结构以开发普通建筑材料用砂石黏土矿为主。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近年来,浙江矿山开发利用节约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砂石土产量、矿业权出让市场较为稳定。据统计,浙江省2018年出让“净矿”15宗,涉及金额35.21亿元;2019年出让“净矿”16宗,涉及金额49.24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资本对浙江矿业发展环境的认可。
“实践证明这个制度可行,受到社会普遍欢迎。”浙江厅矿业权处相关负责人说。浙江“净矿”出让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多部门联合踏勘,合理设置矿业权。浙江已全面建立规划先行、联合论证、优化范围的矿业权设置制度。编制矿产资源规划时,由政府牵头组织涉矿部门联合论证、严格选址,依法依规避让生态保护红线等禁止、限制勘查开采区。在矿业权出让前期,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提出拟设矿业权出让范围及影响范围初步方案,提请当地政府组织生态环境、公安、应急管理、林业等部门和所在地乡镇(街道)政府对拟定出让范围联合进行实地踏勘;做好勘查开采用林、用地、用海等审批事项的衔接,合理确定出让范围,确保矿业权出让后能顺利取得相关许可。
二是坚持阳光行政,对前期政策处理工作负责任。按照浙江厅出台的《关于推进净采矿权出让工作的指导意见》,矿业权出让前期的政策处理有4个环节:一是确权,即拟出让采矿权矿区范围或影响范围内的土地、地面附着物及固定资产的权属已经调查认定,权属清晰,无权益纠纷;二是合理补偿;三是向社会公示;四是重大事项向相关利益方告知。
“权属调查和政策处理是‘净矿’出让最基础的一环。政策处理以乡镇(街道)政府为实施主体。”浙江厅矿业权处相关负责人说。先做权属调查,明确后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再进行政策处理,确定补偿、赔付标准。政策处理后,由县级政府批准,避免乡镇、村相关利益人产生纠葛,避免价值虚高等问题的出现。
“净矿”出让过程坚持阳光行政。矿业权出让前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自然资源所、矿业权所在村公示拟出让矿业权情况;对利益相关人的补偿事项、补偿标准等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严把矿业权交易关。矿业权出让前,浙江省矿业权交易中心对出让方案进行审查把关。拟出让矿业权多部门联合踏勘意见表中对矿业权出让意见不明确的,不予出让;政策处理事项有遗漏、采矿权竞得人进场有障碍的,不予出让;乡镇政府对负责协助采矿权竞得人做好矿区通路、通水、通电等工作责任不落实的,不予出让。在采矿权出让公告中要明确告知政策处理的责任主体、处理范围、处理情况等,这为采矿权竞得人顺利开展生产活动提供了条件。
浙江厅矿业权处相关负责人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矿业权出让,一是要规划管控,防止出现点多面广、乱采滥挖的情况,否则将影响市场秩序。二是要让市场有一个好的环境。”
“净矿”出让的精髓是什么?浙江厅总结为16个字: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监督。
服务没有止境
打造“净矿”出让升级版
浙江“净矿”出让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采矿权竞得人认为,实行“净矿”出让,为矿业权竞得人改善了营商环境,保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过去,非本地的投资者对于涉矿土地、道路等费用无法预估。现在,“净矿”出让对这些费用作了政策处理,投资人竞买之前就能估算出价多少合适,有利于理性决策。
浙江厅认为,“净矿”出让的成效在于:一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更好地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二是“净矿”出让以规划管控为基础,有利于推动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矿业发展模式。三是较充分地保障了企业、当地村民的合法权益。
企业还有何诉求?
采访中,部分矿业权人提出建议:一是继续推进矿业权审批制度改革。目前在浙江办证已很方便,但仍有潜力可挖。例如,进一步简化出让登记要件等。二是创新涉矿用地政策。矿产开发过程中由于受一些因素影响,采矿权人难以通过征收、办理农转用等手续合法合规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实际工作中,采矿用地难以取得临时用地许可且时间远超2年。但有些企业在生产中确实需要建一些建筑特别是生产用房,而从政策层面来讲,这类建筑属于违建。
优化服务、改善营商环境没有止境。据介绍,浙江厅新近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意见(试行)的通知》中,明确进一步加强“净矿”出让工作,健全“净矿”出让工作机制。“这一次,我们将以用地用林有保障、无干扰无阻碍无纠纷地顺利进场施工并能直接办理矿业权登记为标准,打造‘净矿’出让升级版。”浙江厅矿业权处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