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在倾倒、排放、填埋过程中侵占大量的土地,填埋1吨建筑废弃物,需要占用空间约0.6立方米。眼下,成都的大运会场馆、交通干线、地铁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全市各类建筑工地较多,建筑垃圾产生量较大,预计2021年全市建筑垃圾产生量将达到高峰。
如何高效监管建筑垃圾?记者从全市强化扬尘污染治理加强建筑垃圾管理现场会上获悉,成都将深入推进和实施建筑垃圾处置三年行动规划,统筹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力争到2022年,实现全市建筑垃圾源头减量3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50%以上。
一个案例
分类管理建筑垃圾 云监管堵住漏洞
在郫都区,从今年初开始,所有的建筑垃圾都要运送到位于郫都区红光街道的消纳场,经过一系列的生产工艺技术,将建筑垃圾进行分解,再生产,将其变成普通混凝土、彩色混凝土和透水混凝土等特种混凝土,重新利用到在建建筑中,彻底实现变废为宝,将建筑垃圾最大程度减量化、资源化。以后,还将实现建筑拆迁垃圾、大件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待
项目完全建成后,将实现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率达100%,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0%以上。“这种‘企业化管理,市场化逻辑’的经验值得推广。”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郫都区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与区块链等技术,建立了“郫都区建筑垃圾(沙石)收运出信息化监管平台”,通过车载智能终端、电子围栏、场地监控以及使用无人机巡查等方式,进行“云监管”。郫都区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了这个平台,乱倾倒建筑垃圾的违法行为大大降低,“今年的案件比去年同期减少了50%以上。”
三年行动
力争到2022年全市建筑垃圾源头减量30%以上
根据《关于加强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2020年底前,除“5+1”城区以外,每个区(市)县至少建设1个规范化的建筑垃圾消纳场。记者了解到,按照计划,新都区、青白江区、简阳市、崇州市要建设完成4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2021年底前,市本级要建成龙泉驿区150万吨/年建筑废弃物资源一体化示范项目,在温江区、双流区、金堂县要建设完成3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逐步提升成都市建筑垃圾处置能力和资源化利用率。
记者从现场会上获悉,成都将深入推进和实施建筑垃圾处置三年行动规划,统筹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力争到2022年,实现全市建筑垃圾源头减量3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