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东莞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相伴而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也日益增加。南都记者从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获悉,上月,东莞市建筑垃圾管理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可实现用户之间的信息共享,打通建筑垃圾处理处置渠道。此外,目前全市已建成11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总处理规模为420万吨/年,但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仍有385万吨/年的处理缺口。
去年全市产生近1500万吨建筑垃圾
随着东莞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更新改造、轨道工程建设逐步推进,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
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称,2018年,全市建筑垃圾产生量约为1471万吨。其中,下挖土472万吨,建筑拆除垃圾776万吨,建筑施工垃圾55万吨,装修垃圾168万吨。
该负责人表示,东莞市建筑垃圾处理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综合利用,即通过施工工地间平衡回填及通过资源化利用项目实现资源化处理(主要是建筑拆除垃圾);而其余不能综合利用的,则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或环保热电厂进行处理(主要是装修垃圾)。“目前,东莞建筑垃圾处理处置主要通过市场自行调节,仍未形成闭环管理,不利于规范处理。”
将建筑垃圾变成建筑石料循环利用
据了解,去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决定在全国35个城市(区)开展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东莞也名列其中。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在35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试点城市中,要合理布局消纳处置、资源化利用设施,加快设施建设,推动资源化利用,提高建筑垃圾再生产品质量,研究制定再生产品(再生
砂石骨料、再生免烧砖、再生新型建材)的推广应用政策。
去年10-11月,东莞第一个建筑垃圾综合性资源化循环利用项目——虎门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试运营。该项目取得全市首张《东莞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受纳证》,弥补了东莞没有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短板,是东莞建筑垃圾处理工作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对全市规划建设建筑垃圾处理项目具有积极示范作用。
据了解,虎门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由东莞市盈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自备土地、自筹资金、自主运营的方式建设,占地面积约50亩,项目总投资1.2亿元,其中一期投资4800万元,设计处理建筑垃圾能力为100万吨/年。该项目将建筑垃圾循环再生利用变为建筑石料,让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据统计,在试运营期间,虎门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共生产石粉17341.35吨、石子9337.62吨。2018年12月,该项目正式运营;截至今年9月,项目通过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共生产石粉119841.79吨、石子78156.9吨。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仍有385万吨/年的处理缺口
自从虎门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启用后,其他镇也相继跟上。截至2019年9月,全市已建成11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除了虎门之外,其他10个项目分别位于常平、长安、茶山、中堂、横沥、清溪、东坑、厚街、麻涌、石排。
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透露,这11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的总处理规模为420万吨/年。而东莞近、中期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的需求量分别约为750万吨/年、805万吨/年;也就是说,全市建筑垃圾在资源化利用方面,仍有385万吨/年的处理缺口。
该负责人表示,由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组织编制的《东莞市建筑垃圾处理处置专项规划(2018-2035)》近期将报市政府审批。接下来,东莞建筑垃圾末端处理设施建设将遵循规划要求实施。
管理信息平台上线,将实现信息共享
上月,东莞市建筑垃圾管理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具有单位信息录入、供需消息发布、处理处置数据统计、审批监控等功能。
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平台可实现用户之间的信息共享,打通建筑垃圾处理处置渠道。比如,建筑施工工地可通过平台发布下挖土出土量、收土量需求,建立下挖土平衡回填渠道;拆迁工程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企业可通过平台发布拆迁垃圾产生量及需求等信息,打通拆迁垃圾资源化处置渠道。同时,建筑垃圾运输单位可通过平台完善相关信息,包括运输能力、车辆数量、车牌号码等数据,方便出土单位找到更加合适的运输单位进行建筑垃圾清运。
另外,该平台还可实时监督建筑垃圾处置行政许可办理情况。市、镇主管部门可通过平台录入的在建工程、建筑垃圾运输单位、末端处理设施等信息,实时掌握建筑垃圾处置(排放、运输、消纳)行政许可办理情况。对于未办理处置核准的单位,平台将定期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向主管部门和排放、运输、消纳单位责任人发出预警,要求限期整改。
目前,该平台正处于信息录入阶段。接下来,东莞将通过信息化手段,规范管理建筑垃圾处理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