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围城”的形势正在变得越来越严峻。如今,建筑垃圾已成为我国城市单一品种排放数量最大、最集中的固体垃圾,此类垃圾随处堆放不仅污染水体、土壤和空气,还会破坏良田。由于受政策法规缺位、全生命周期产业生态缺失、建筑垃圾回收与再生品销售两头受堵等因素制约,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前景并不明朗。
据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当前我国每年产生建筑垃圾超过15亿吨,主要来自于建筑拆除、建筑施工以及建筑装修。通过资源化利用可从根本上改变建筑垃圾无序堆放和填埋带来的垃圾围城困境,既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创造价值、带动就业,是破解建筑垃圾处理难题的有效利器。
然而,当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比例不足一成,一些地方对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仍持观望态度,一路“慢悠悠”;有的一开始轰轰烈烈,但时间一长便流于形式;有的“浅尝辄止”,资源化利用止步于“低品质”。
未来,我国一些城市或将进入建筑垃圾集中爆发期。迎战建筑垃圾“围城”已成当务之急,破解建筑垃圾“围城”困局,各地应当只争朝夕、快马扬鞭,最重要的是激发地方政府的内生动力,强力推进资源化利用工作。
一是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将资源化处理进展情况与各地政府及职能部门政绩挂钩,量化考核,奖惩并举。对于不真出力、敷衍塞责的,严格依照规定追究责任,倒逼各地强化危机意识、提高责任感,全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
二是可以建立公开排名制度。通过媒体定期公开各地资源化处理进展情况,接受社会监督,除了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横向比”,也需对各地不同时间的资源化处理情况进行“纵向比”。邀请全社会共同“把脉”,由点及面进行反思,堵塞管理漏洞,促进各地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工作拉长板、补短板、见实效。
三是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目前,北京市已有4座资源化处置工厂、85座临时性资源化处置设施,年处置能力达9000万吨,全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和资源化处置率接近63%。北京市在建筑垃圾处理方面成效突出,各地应认真借鉴北京等地的先进经验,找准差距、抓紧论证,并出台切实可行的对策;科学制定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分层分级落实责任,不断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总之,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各地要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地打赢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