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市印发了《全面推进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循环利用工作意见的通知》,提出了开始探索应用资源化方式对建筑垃圾实施处置。根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数据,目前全市积存建筑垃圾共计3695.74万吨,分布在571个点位,要在今年8月底之前全部处置完毕。而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座资源化处置工厂,85座临时性资源化处置设施,年处置能力为9000万吨。
大兴区庞各庄镇,北京市政路桥集团所属北京都市绿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都市绿源)的厂区里,一辆辆重型卡车正在厂区地面上驶过。
从各处工地运来的块头不一的建筑垃圾,在后方厂房里堆成了小山,等待开启一趟再生之旅——经过分拣、破碎、筛分,将会有大量直径不等的粒状再生材料生成,它们可以代替天然砂石,在混凝土、砌块构件(砖石)、路基填料等领域中承担骨架和填充作用,从而再次回到建筑、道路、园林绿化建设中。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既处理了建筑垃圾、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也产出了资源化产品、减少了天然砂石的开采量,往小了说,这是保障北京市的城市发展,往大了说,这就是造福子孙。”都市绿源市场经营部部长说。
第一步:从工地到厂房 填埋不再是首选
建筑垃圾从废物变成可以造福子孙的宝贝,首先要经历的一步,就是要将建筑垃圾从工地拉到可以处理它的工厂中来。30年来,建筑垃圾的一贯归宿,是城市外围那些天然或后天形成的低洼地和坑洞。
2007年,正在北京市政路桥集团工作的贾宁宁和曾波等人在原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的牵头下开始了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的产业调研。“以前拆除量少,大部分建筑垃圾就在五环六环填埋了,有些是鱼塘等低洼地,有些是采矿挖沙挖出来的坑,时间长了,五环包围四环。随着城市发展、建设工程外延,有些旧的建筑垃圾又被挖出来了,再加上新产生的,越来越多,那就继续往更外填。”
时间长了,建筑垃圾占用土地的问题凸显,而且随着合法填埋场越来越少、越来越远,消纳建筑垃圾越来越困难;更重要的是,填埋会对空气、土壤、地下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资源化处置的概念开始频繁出现在政策文件和公众视野中。
都市绿源科技研发部部长说,建筑垃圾并不是真的完全没有用处的垃圾,相反,其中的混凝土块、山石、钢筋等,回收后都能进行再利用。把人们以为的垃圾变成可再次使用的产品,这个过程就叫做资源化处置。
2011年,北京市印发了《全面推进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循环利用工作意见的通知》,提出了开始探索应用资源化方式对建筑垃圾实施处置。
在大兴区庞各庄镇落户的都市绿源,正是全市首个正式规划建设、投入运营的固定式建筑垃圾处置厂。“我们是市政路桥集团下属的专业绿色环保板块公司,集团内部的许多项目,比如京开高速、新机场高速、新机场轨道交通工程,产生的建筑垃圾都拉过来,资源化处置之后产生的建筑材料又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应用。”都市绿源公司总经理说,除此之外,他们还会主动去区里的各种拆除现场,说服施工方进行资源化处置。
第二步:从入料到出料 土砼金各归其位
建筑垃圾拉到厂子里,接下来就是展示技术的时刻了——
雾炮喷射,可降低作业过程中的扬尘
下午,预分拣破碎单元已经开始作业:不停喷出水雾的除尘雾炮下,工人正在检视堆成小山的建筑垃圾表层,是否有肉眼可见的无用成分,如苫盖、橡胶、木材、塑料等;旁边的空地上,换上了钻头的钩机正在破碎过大的建筑垃圾;铲车缓缓发动,将尺寸适当的建筑垃圾推入埋在地下的
颚式破碎机的入口,入口上方一片朦胧的白色。
“如果不特殊说明,很多人会以为这是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其实不是,这是双流体雾炮喷出的水雾和压缩气体的混合物,就是为了减少扬尘而装置的。”破碎生产线负责人闫爱军解释道。
原料进入,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生产线开始运转起来。曾波说,整条生产线的逻辑其实就是把建筑垃圾按成分分离,将高附加值的成分制备成可再次使用的原料:“第一次破碎之后,皮带把料送上去,经过一个
除铁器,把大块的金属分离出来回收,主要就是钢筋;接着过重型筛,把土筛出来,直接进到渣土仓;筛完土的料进入正压风选装置,用风把一些比较大的轻物质吹出去,比如塑料、木片、纸张。”
第一轮破碎筛分除杂结束后,料已经比较干净、成分也比较单一,基本就是混凝土块或者砖块。紧接着,它们会进入
反击式破碎机,在反复的旋转击打中变成直径几毫米到几十毫米不等的颗粒,即再生骨料。
用再生骨料制成的彩色透水砖
“不同粗细的骨料用途不同,我们通过水平筛和圆振筛把它们分开,再生骨料就可以按照粗、中、细三个尺寸分别进入贮存料仓了,后续应用时再按比例进行调配。”曾波说。
第三步:从厂房到工地 道路公园再相见
再生骨料已经生产完毕,它将去向何方?
曾波表示,建筑工程中,砂石是最重要的材料之一,路面基层的摊铺、砂浆的配制、混凝土和砖块的生产,都少不了砂石在其中承担骨架与填充作用。但砂石资源有限,且过度开采会带来生态隐患,而再生骨料则可以在符合技术标准的前提下代替砂石的使用。
大兴区青云店镇青小路,光看沥青路面,这里与任何一条道路没有不同,但在沥青之下,有一段2008米的路段在摊铺基层时,使用了4722.3吨再生骨料与水泥配合而成的无机料。
“为了推动再生产品的应用,去年大兴城管委特意提供了两条路作为全再生试验应用段,在性能检测合格之后都已交付使用了。”贾宁宁说。
而在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当下,透水混凝土和各式各样的透水砖都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再生骨料作为砂石的环保廉价替代品,市场空间自然可观:“步道透水砖、盲道透水砖,各种形状的,加上颜料可以还变成各种颜色。”
用再生混凝土铺设的透水车位
都市绿源厂区内,曾波用再生骨料与水泥配合成的再生混凝土铺设了两个透水车位,在保证强度的同时,达到了每秒1.5毫米的透水率,完全可以应用在停车场建设中;在公园里,再生混凝土加上颜料,就可以铺设成各种颜色鲜艳的步道、跑道。
即使不与水泥等其他材料配合,再生骨料也可以单独发挥作用:在园林造景中,先用粗骨料堆出地面的起伏,上盖一层有机土壤,再铺一层细骨料,再铺上一层有机土壤,最表层植树种草,就形成了既能透水也能蓄水的海绵型土壤。
代替天然砂石成为步道垫层的再生骨料
政策送利好 观念改变还需时间
从工地到厂房再回到工地——建筑垃圾的再生之旅已经规划完毕,先行者也已证明此路可通,而近两年频繁出台的政策,更是意味着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已经成为决策层的共识。
根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数据,目前全市积存建筑垃圾共计3695.74万吨,分布在571个点位,要在今年8月底之前全部处置完毕。而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座资源化处置工厂,85座临时性资源化处置设施,年处置能力为9000万吨。
“这两年,市建委和市城管委牵头出台了诸多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的相关政策,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越来越规范,也越来越具有美好的前景。”都市绿源公司总经理杨玉杰说, “这个行业是环保公益性质的,必须得有政策推着走。现在各个部门联合发文,都是非常细化的配套保障政策。”
光有政策还不够,还要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一旦沾上垃圾两个字,很多人都会有偏见,觉得脏、不安全,不愿意购买选用,但其实,所有产品都是检验合格的,随着人们环保理念的提升,以及政府对设计方、施工方的引导,资源化产品的应用会有很广阔的市场空间,建筑垃圾的治理自然也就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