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环保部发布关于《环境保护部关于修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以限制地方环保部门自由裁量,确保停产整治措施效果。
环境保护部关于修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
一、将第一条修改为:‘‘为规范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措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二、将第二条修改为:“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具有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等行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下称排污者),责令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措施的,适用本办法。”
三、将第四条修改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的,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期限和解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的日期等相关信息。”
四、将第五条修改为:“排污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措施。’’
五、将第六条修改为:‘‘排污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停产整治措施:
一)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的;
二)通过偷排、篡改或者伪造监测数据、以逃避现场检查为目的的临时停产、非紧急情况下开启应急排放通道、不正常运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三)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私设暗管,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水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的;
四)未按照规定进行预处理,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不符合处理工艺要求的工业废水的;
五)一年内因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被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又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
六)三十日内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数据累计超标五日的;
七)非法排放含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严重危害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倍以上的;
八)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年度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
九)被责令限制生产后仍然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
十)因突发事件造成污染物排放超过排放标准或者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六、将第七条改为第八条,并修改为:‘‘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排污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责令排污者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予以处罚,可以不责令停产整治:
一)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等公共设施的运营单位;
二)生产经营业务涉及基本民生、公共利益的;
三)实施停产整治可能影响生产安全的。’’
七、将第八条改为第七条,并将第三项修改为:‘‘(三)停产整治决定解除后,一年内又实施同一违法行为的;”
八、将第十三条第一项修改为:一)排污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名称或者姓名、营业执照号码或者居民身份证号码、组织机构代码、地址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姓名等。排污者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排污许可证的,应当载明相应的代码、编号;”
九、将第十五条第二款修改为:‘‘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一)项的,停产整治期限至取得排污许可证之日;违反本
办法第六条第(二)项、第(三)项、第(五)项、第(六)项的,停产整治的期限为三个月;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八)项的,停产整治的期限至重新获得年度总量指标之日;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四)项、第(七)项、第(九)项、第(十)项、第(H)项的,停产整治的期限,自责令停产整治决定书送达排污者之日起,至停产整治决定解除之日止。”
十、将第十六条第二款修改为:‘‘被限制生产的排污者在整改期间,不得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并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或者委托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监测,保存监测记录。”并增加两款,作为第三款、第四款:‘‘被责令限制生产和停产整治的排污者,在整改完成后,应当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也可以委托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监测,保存监测记录;污染物排放不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不得恢复生产。
‘‘受委托实施环境监测的环境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环境监测机构在环境监测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负有责任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
十一、将第十七条修改为:‘‘排污者完成整改任务的,应当在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期限结束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将整改任务完成情况和整改信息社会公开情况,报作出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并提交监测报告以及整改期间生产用电量、用水量、主要产品产量与整改
前的对比情况等材料。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自排污者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之日起解除。’’
十二、将第十九条修改为:‘‘排污者被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期间,及解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对排污者履行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十三、删去第二十条。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并对条文序号作相应调整,重新公布。
环境保护部关于《环境保护部关于修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的编制说明
为加强对超标、超总量违法排污行为的监管,反映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修订成果,发挥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措施的惩戒警示作用,进一步增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我部拟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0号,以下简称《办法》)进行修改,起草了《环境保护部关于修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十条规定了对排污者超标、超总量排污行为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措施。《办法》作为配套规定,细化了适用情形,规范了实施程序,对各地办理超标、超总量排污案件起到了重要规范和推动作用。2016年,全国各级环保部门办理限产、停产案件共5673件,同比上升83°%,占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各类案件总数的25°%。具体来看,停产整治措施占比约84°%,限制生产措施占比约16%。从适用情形来看,限产、停产案件中适用“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的案件占比45%;适用‘‘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情形占比26°%;适用‘‘排污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日最高允许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情形占比18%。从实施情况看,限产、停产措施案件逐年大幅增长,在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各类案件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制止并督促企业改正超标、超总量排污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办法》实施两年多来,在环保执法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有的企业停产整治走过场,今天停产明天复产;有的企业不深刻汲取被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的教训,在三十日的跟踪检查期限结束后,再次出现环境违法行为。人民大学法学院课题组对《办法》实施情况评估结果也提出,有必要尽快对《办法》进行修订,衔接新修订的环保单行法规,修改部分陈旧规定。
二、修改的必要性
一是修改《办法》是补充漏洞,限制自由裁量的需要。对全国各级环保部门《办法》实施情况的评估显示,由于《办法》未明确规定停产整治措施的期限,部分企业利用这个漏洞,通过在实施停产后随即恢复生产的方式,逃避整治要求,严重削弱停产整治措施的严肃性和实施效果。同时,也可能导致地方环保部门选择性适用停产整治措施,为企业迅速恢复生产提供便利。因此,有必要尽快完善停产整治措施的期限,限制地方环保部门自由裁量,确保停产整治措施效果。
二是修改《办法》是强化停产整治措施的惩戒警示作用的需要。根据评估结果,2016年全国范围内排污者被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行政拘留等措施后,再次被处以行政处罚或被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比例(即违法反弹率)平均为2.86%,而限产、停产措施的违法反弹率为3.5°%,高于各类措施的平均水平,远高于移送行政拘留措施1.49°%的违法反弹率和查封扣押措施1.64%的违法反弹率。说明相比其他措施,限产、停产措施对违法企业的惩戒警示作用并未充分发挥,有必要通过修改《办法》,进一步发挥停产整治措施的惩戒警示作用。
三是修改《办法》是衔接新的法律规定的需要。《办法》实施后,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单行环保法律进行了重大修改,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对环境保护法中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措施的适用情形进行了扩展;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删除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表述。这都需要通过及时修改《办法》,予以补充和衔接。
三、修改的过程
2017年2月,我部启动了《办法》修改工作,邀请环境
法学专家召开咨询会,对修改思路和主要内容进行讨论,起草了初稿;
2月28日,我部邀请法学专家、律师和一线环境执法和法制部门同志召开座谈会,对初稿进行了讨论,完善形成了讨论稿;
4-5月,向全国环保系统征求意见;
6-8月,对相关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并对新修订公布的水污染防治法进行研究,结合各单位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
9月4日,部长专题会审议决定公开征求意见。
四、修改的内容
《环境保护部关于修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共十三项修改内容,拟修改后的《办法》共四章二十一条,自公布之日起实施。修改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增加、修改适用停产整治的情形,实现与新修订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的衔接。吸纳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修订成果,在第六条中增加无证排污、以逃避监管方式排污等情形;同时,相应的在第一条立法依据和第二条适用范围中增加等外规定。与按日连续处罚制度和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要求衔接,在第六条中增加因超标排放被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和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数据多次超标的情形。
二是分类设定停产整治的期限,完善制度设计。在现行《办法》第十五条增加一款,针对第六条规定的不同情形,规定了停产整治的期限要求,其中对无证排污、以逃避监管方式排污、因超标排放被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和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数据多次超标的情形规定停产整治的期限为三个月。与此呼应,在第十七条中增加排污者‘‘在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期限结束后”才能进行整改完成备案并解除相关措施的规定,在第四条中增加对限产、停产期限的信息公开要求,从而完善整治期限的制度设计。
三是删除环保部门后督察、跟踪检查的规定,提升执法效能。《办法》实施以来,基本没有适用‘‘停产整治决定解除后,跟踪检查发现又实施同一违法行为的”而被停业、关闭的案件。部分地方环保部门提出,现行《办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关于对排污者履行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措施的情况进行后督察、在解除相关措施后三十日内进行跟踪检查的规定,束缚了执法人员手脚,容易导致企业应付检查,同时关于后督察也有专门规定不必重复规定。经研究,我们拟删除这两个条文,同时,新增一条作为第十九条,对环保部门在限产、停产期间和解除后的监督检查进行概括性规定。同时将现行《办法》第八条中‘‘跟踪检查”的表述修改为‘‘监督检查”,并规定‘‘停产整治决定解除后,一年内又实施同一违法行为”作为适用停业、关闭的情形。
四是删除部分过时的表述。现行《办法》制定过程中,
为衔接排污许可制度,我们吸取有关部门意见,在第五条、第十六条中使用了‘‘重点污染物日最高允许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表述。在实践中,没有其他配套规定作出解释说明,导致2016年全国适用“超过重点污染物日最高允许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案件数量仅为6件。同时,行政许可制度改革也不再使用这样的表述。为此,我们删除了现行《办法》中第五条、第十六条的相关表述。
五是其他修改。将现行《办法》第七条、第八条的位置对调。在第十三条责令限制生产决定书和责令停产整治决定书中增加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排污许可证编号的规定;在第十六条中,将现行条文‘‘委托有条件的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监测”修改为‘‘委托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监测”,并明确了整改完成后的监测要求。
来源:环保部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2251号
扫破碎机网微信公众号-阅读行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