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正是项目建设的高峰期。走进位于芙蓉区红旗路以西的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农科院片区,如果不是看到头戴安全帽的工人忙碌的身影,你会以为走进了一个公园。这主要得益于项目从设计源头运用绿色智能建造方式和装配式建筑技术,从源头减少建筑固体废弃物排放,实现绿色文明施工。
5月13日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获悉,该局在全市大力推进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和装配式建筑,近4年全市累计实施装配式建筑面积4537.6万平方米,实现
建筑垃圾源头减量超过50万吨,不断推动建筑垃圾从源头减量“瘦身”,实现建筑业更新迭代、提质增效。
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农科院片区从源头减少建筑固体废弃物排放,实现了绿色文明施工。
现场 从源头强化建筑垃圾减量
根据测算,近几年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年产生量超过20亿吨,约占城市固体废物总量的40%。从源头推动建筑垃圾减量,在建筑行业成为共识。
在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农科院片区项目看到,工地内道路全部铺设沥青混凝土,黑色路面配合白色标线,在阳光照射下十分显眼;路面上丝毫没有泥土的迹象,工地上除了绿化草地,看不到裸露的黄土。
湖南建投项目绿色建造负责人陈子涵笑着说:“我们采用永临结合方式建设施工,将工地的临时便道和排水、消防、绿化、道路等设施在建设过程中与正式设施一次性整合成型。像这样的施工便道,等项目建成后将继续作为永久性道路。”
“项目从设计源头开始强化对建筑垃圾减量的管控,在施工阶段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的标准件,增强材料的通用性和互换性。”项目技术负责人王乐威介绍,根据项目策划,现场工具式防护用品使用类型有40多种,建筑垃圾再利用率53.2%,绿色建材使用率达82%,临时材料可重复利用率79.5%。
经验 全市形成建筑垃圾源头减量“一盘棋”
位于西二环附近的湖南师范大学桃花坪校区是全省首个高校学生宿舍装配式建筑全过程标准化建设试点项目,其采用的是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首创的TSI高性能叠合楼板产品。“产品在节约材料、节省建筑空间、减少建筑垃圾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省建筑设计院智能建造创新设计研究院院长李凤武说,该产品能够实现提升保温性能50%、现场建筑垃圾减少40%、施工效率提升30%,有效推动了建造方式提质降本增效。
在长沙经开区,三一科学城云谷项目一期已交付,二期正全面推进施工,项目采用了三一筑工自主研发的SPCS体系。三一筑工华中大区技术中心主任甘佳雄说,与传统工艺相比,这一技术仅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模板量和现场建筑垃圾均投入减少50%以上,起到显著的绿色减碳的效果,同时做到了4至5天一层快速施工,实现了“品质好、施工快、人工省”目标。
施工现场采用重复利用率高的标准化部品、工具式脚手架和模板;废旧木模板制作花坛、废旧木方铺设道路,废弃钢筋混凝土回收利用“变废为宝”……近年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大力推进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工作,编制了建筑垃圾减量化专项方案,明确建筑垃圾减量化目标和措施,并建立建筑垃圾排放公示制度,在全市形成建筑垃圾源头减量“一盘棋”。
产业 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作为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和全省绿色建造试点城市,近年来,长沙大力推动建筑业更新迭代、提质增效,加快形成具有长沙特点的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绿色智能建造为抓手推动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工作。
据介绍,长沙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建设及智能化升级,不断深化绿色设计理念,开展EMPC试点,实现设计、生产、施工的一体化管理,通过推动建造方式和建设管理模式创新蝶变,在建筑垃圾源头减量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以来,全市采用装配式技术进行建造的项目面积约4537.6万平方米,累积实现建筑垃圾源头减量超过50万吨。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跃先表示,长沙已将智能建造纳入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长沙建筑行业正实现看得见的建造过程在工厂,现场以装配化为主组织施工;看不见的建造组织过程放在云上,通过数字技术和数字化管理,实现“一模到底”。同时,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从前期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操作,到中期装饰装修一体化实施,到后期物维运管一体化服务,不断打通和延伸智能建造产业链条,激发一批智能建造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