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不是一味地复绿,经过艺术手法处理的景观再造,不但能够消除地质安全隐患,恢复生态,带来美的视觉盛宴,还可以创造不菲的经济收益。
近日,浙江大学生态修复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礼根教授以“舟山普陀废矿陡崖旁‘海上布达拉宫’的景观再造、杭州萧山航坞山航民村五座废弃矿山群治理”等
项目为例,分享了矿山生态修复设计中艺术创意的应用实践。
艺术修复,能换真金白银
上世纪80年代,普陀山相关部门将舟山群岛朱家尖蜈蚣峙码头边上的海岛山体炸掉,再用石碴进行“填海造地”,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疤痕”。
舟山市普陀区蜈蚣峙码头山体采石后形成的裸崖
修复和建造蜈蚣峙码头裸崖工程让无数设计师望而却步。2007年,浙江大学朱仁民教授用独有的中国绘画手法,向当地政府提交了一份改造“草图”,这位世界级“心灵生态、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修复大师将当地即将遗失的小岛民居元素进行解构、重组,从功能、线条和色彩等方面调整序列、重建和谐,绘制了这幅设计草图。
艺术家朱仁民对舟山普陀朱家尖“海上布达拉宫”的艺术创作构思
2012年,这幅号称可以不让政府花钱,却能创造1个亿GDP的“画作”呈现在蜈蚣峙码头——一个运用厚重耐用的“碉堡石”,如布达拉宫般竖叠建造的建筑群体成为本地极具亲和力的地标建筑。
建成后的“海上布达拉宫”
“用形似布达拉宫的建筑物把“疤痕”遮挡,这些建筑既留住了乡愁,又可以进行各种商业活动,加上房租收益,让政府赚上一个亿真不是空话。同时,还能拉动就业,带动当地居民共同致富,这已远远不是一项简单的生态修复工程了”。
用形似布达拉宫的建筑物遮挡“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