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大量基建工程相伴而生的建筑垃圾“产量”激增。
建筑垃圾处置,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是新型城市化进程中亟待处理的难点和堵点。
近年来,宁波市创新实施建筑垃圾处置“宁波解法”,逐步实现从“乱”到“治”、从“治”到“智”的全面转型,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属地管理、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
建筑垃圾清运车队
每年上亿吨建筑垃圾“围城”
“本来存在侥幸心理,想偷偷把建筑垃圾处理掉,没想到建筑垃圾管理服务信息平台这么强大。”前不久,当两家建设公司的负责人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时,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当天上午8时,海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段塘中队执法队员对土盾系统的报警信息进行检查,发现当天0时31分和0时45分,土盾系统发出了两条报警信息,分别捕捉到两辆重型罐式自卸货车可能存在无证清运的情况。
“当时,我们通过‘非接触性执法’的方式,利用建筑垃圾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查询车辆所属单位、运输轨迹和型号等信息,很快就找到了场地和运输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在平台的全面监控下,两名负责人对违法行为供认不讳。”段塘中队副中队长颜文斌说。
经核实,两名当事人各倾倒建筑垃圾35立方米,且处置建筑垃圾的行为均未经相关部门核准。最终,段塘中队依据《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的相关条款,责令两名当事人立即改正违法行为,并给予警告,同时分别处罚款4.2万元和2万元。
这种高效率执法办案的背后,是宁波市建筑垃圾管理服务信息平台的科技加持。
建筑垃圾包括建设工程垃圾和装修垃圾,建设工程垃圾是指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实施施工许可管理的房屋装饰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料和其他废弃物,主要分为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弃料和拆除弃料。
随着城乡“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轨道交通建设的推进,宁波全域建筑垃圾量呈井喷式增长,建筑垃圾处置问题已成为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难点、城市运行管理的痛点、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堵点。根据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全市建筑垃圾每年产生量超过1亿吨,且呈逐年增长趋势,这为建筑垃圾的处置带来极大的监管压力。
“前几年,建筑垃圾处置存在两方面的突出问题:首先是职能部门对建筑垃圾处置信息掌握不全,产消调控不够精准有效,需要健全建筑垃圾处置全过程数据库,实现工地源头出土量、运输车辆行为、消纳场所可容量、资源化利用能力的‘一网统管’,提升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能力;其次,企业和公众在审批申报时还存在办事不够便利、对行业政策信息和市场供需信息不知晓等问题,需要职能部门提供信息、主动服务,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市渣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此,我市紧密结合数字化改革,强化多跨智治数字治理,持续迭代升级建筑垃圾管理服务信息平台,以全程监管、实时报警、精准服务、高效执法、智慧决策为重点,形成行业审批监管服务执法“一件事”“一张网”,打造工地源头、运输路线、消纳场地的全程实时监控和闭环管理新机制,为城市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去年4月,该系统“一件事”应用场景率先在全省上线。目前该系统已登记工程
项目600多个、处置场地300多个、运输企业260多家、车辆约5700辆,接入工地和处置场地视频、地磅设备600余个,实现“两点一线”基础数据全覆盖。
渣土从码头装运出海
“宁波解法”实现标本兼治
“接入建筑垃圾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后,公司对每辆运输车的即时动态了如指掌,可全程通过视频察看车辆有无超载和跑冒滴漏现象,驾驶员是否按规定路线行驶,甚至连驾驶员接打手机等违法驾驶行为都一目了然,公司在管理上的压力也小了许多。”宁波智业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汤东方对新系统带来的变化连声称赞,该公司专门从事建筑垃圾清运,共有运输车62辆。
据悉,建筑垃圾管理服务信息平台通过物联硬件设施设置及技术参数建立“特征库”,可智能分析车辆、工地、路线、处置场地等信息,实现运输全过程动态跟踪、处置全方位实时监控、执法全天候在线跟进。目前,作为实现建筑垃圾全天候、全过程监管“宁波解法”的标志性成果,我市建筑垃圾处置智管服务应用已列入2021年省建设厅首批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试点项目清单名录,同时入选《中国城市环卫行业智慧化发展白皮书(2021)》建筑垃圾应用典型案例,相关经验在浙江省交流推广。其主要应用成效表现在:
实现建筑垃圾运输全过程、全天候数字化监管。通过区域查车、运输轨迹查询、各类报警信息的实时定点多渠道推送及“浙政钉”小程序辅助,该应用为行政执法提供工地、处置场地、运输车辆等涉疑预警、报警信息,大大提高了执法针对性及案件处理数,并确保违法违规证据链有效保存,形成执法闭环,执法效率大幅度提高。自上线运行之后,该应用自动推送办理违法案件5500余件,办案量同比增长16%,其中非现场执法率在78%以上。
实现高效服务企业。该应用打通了住建、公安、交通、综合行政执法等跨部门跨领域数据瓶颈,对接各部门的11个数据接口,减少信息数据填报17项,提高企业服务效率50%以上。同时,该应用将生成的违规预警、报警信息及时反馈给企业,督促其整改落实,整改结果在线复核,形成治理闭环。据了解,目前该应用反馈给企业的预警、报警信息平均每月有千余条,督促企业加强自身管理。
有效推动了建筑垃圾监管流程重塑变革。该应用有效推动了建筑垃圾监管流程再造、制度重塑,明确视频、号牌识别、车货称重检测等技术检测监控设备安装联网标准,并通过《宁波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予以强制落实。目前,宁波市已出台全省首个建筑垃圾运输全过程管理地方标准,实现了建筑垃圾处置全流程智慧监管模式。
全新的建筑垃圾管理系统
综合利用尚需持续发力
记者了解到,尽管宁波市建筑垃圾处置监管方面的实效可圈可点,但从长远看,建筑垃圾处置在强化消纳能力、提升综合利用水平方面仍有较大空间,尚需持续发力。
根据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提供的信息,目前全市建筑垃圾消纳有海洋围垦、山塘回填、制砖利用、基础回填、绿化用土等5种途径。据统计,去年宁波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量约1.1亿吨,其中码头中转围垦利用约39%、工程基础回填约24%、绿化用土约10%、制砖等资源化利用约12%、低洼地改造约4%、海涂围垦约4%、山塘
矿山类复垦约3%、其他约4%。
按照“宁可让场地等建筑垃圾,也不可让建筑垃圾等场地”的要求,宁波市力争到2030年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及就近化处置目标,形成以资源化利用为主的处理处置体系。近期主要以海涂围垦、海上消纳、山塘堆填等方式消纳;远期以资源化利用为主、其他处置方式为辅,使产生量与消纳量达到基本平衡。
工地渣土装运现场
“总体来看,全市的建筑垃圾处置正在向产生、消纳平衡的目标迈进,但各地消纳能力有大有小,尤其是中心城区,消纳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市渣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曙、鄞州、江北等地严重依赖码头清运渣土,目前宁波市渣土码头每天的中转量在12万吨左右,仍满足不了工地出土需要。其中,海曙既没有码头也没有大型的陆域消纳场,所产生的渣土要运到其他城区处置。明年,位于海曙的西枢纽要开工建设,会产生大量渣土,需要海曙抓紧建设陆域消纳场。
同时,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宁波市建筑垃圾严重依赖海洋围垦,如果受制于国家政策变动和地方保护,这一重要的消纳“出路”可能难以为继,需要拓展新的消纳方式,提升综合利用水平。其中,加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力度,变废为宝,才是建筑垃圾处置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当前,宁波市正在推行‘无废城市’建设。为实现建筑垃圾源头减量,促进资源化利用,今年7月开始实施的《宁波市建筑管理条例》规定,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通过优化城市建设规划标高,为减少排放、促进直接利用创造条件。这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落实。”市固体废物利用处置骨干企业、浙江星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丁兆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