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正加速落地。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自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以来,银行业不断加大对各地区重点领域基建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为基建投资领域注入金融活水。
9月底,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前期已经落实到项目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金额3000亿元,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3万亿,主要投向交通、农村农业、能源水利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此外,第二批3000亿已于9月份基本投放完毕。据国开行、农发行官网,截至9月20日,两者基金第二期已分别完成投放1500亿、1000亿。
银行业发力基础设施建设 配套融资相继落地
6月29日,国常会提出,人民银行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分别设立金融工具,规模共3000亿元,用于补充重大项目所需的资本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配套融资支持。
在此基础上,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迎来进一步扩容。8月24日,国常会再次提出,增加3000亿元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即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规模达到6000亿以上。
伴随着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落地,金融活水加速流入基建投资领域。从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到商业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都在持续加大,商业银行的配套融资也相继落地。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7月31日,农业银行在国开基础设施基金1.38亿元资本金投放到位的第一时间完成苏台高速项目1.32亿元贷款投放,实现全国商业银行首笔基础设施基金项目配套融资。
国有大行中,建设银行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基金项目配套融资,聚焦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重点领域,两批基础设施基金授信总额达2816亿元,确保基金项目配套融资有效推进。
此外,光大银行也已投放7笔“国家基础设施基金重大项目”配套融资。截至目前,投放金额达到1.78亿元,已为17个项目批复授信,总金额超100亿元。
政策精准发力 年内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持续加快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开工项目数量明显增加。随着专项债等建设资金的逐步到位,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开工,投资进度不断加快。1-8月份,基础设施新开工项目个数达到5.2万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2万个,比1-7月份增加7896个。
同时,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速持续加快。1-8月份,基础设施投资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了16.6%,其中亿元及以上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了18.8%。从基础设施投资来看,1-8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3%,增速连续4个月回升,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杠杆作用逐步显现。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9月16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初步统计,前期已经落实到项目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金额3000亿元,支持投资项目900多个,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3万亿元,投资撬动作用比较明显。总体来看,国务院出台追加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和专项债政策直接投入基建领域,体现了政策精准发力,更加注重交通、水利、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的高质量规划建设和民生领域补短板,有利于基础设施投资平稳增长。
政策性金融工具四季度支撑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在三季度例会中,央行表示,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而对于结构性工具的使用,较二季度增加“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表述,并将此放在了最前面。同时还加入“强化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行业的支持,支持金融机构发放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等内容。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适度加大基建投资,有助于扩大有效投资,同时,大型基建项目产业链长,有助于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综合效应释放。
民生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谭逸鸣在研报中指出,结合实际投放情况以及政策表述,预计两批3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共计可撬动3万亿元左右的总投资规模,若按项目开工分3年计算,并考虑到两批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时间及节奏,对应今年内基建开工规模约在0.75万亿元左右。从节奏上看,考虑到当前政策性金融工具正在加快落实并形成实物工作量,三季度基建投资将受到一定支撑,在四季度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能够维持年内基建处于较高增速水平。
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奇霖亦在研报中指出,未来实体的融资需求可能还是要靠基建项目来带动。目前第二批3000亿元额度可用作补充项目资本金的政策性金融工具有待下发,5000亿元的专项债限额要在10月底前发行完毕,财政资金的持续到位可以有效推动基建项目的进展。同时,随着高温限电等对施工的干扰减弱以及政策压力下各地政府及金融机构集中力量推动稳增长,基建项目进程会得到快速推动,进而撬动更多社会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