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甸尾乡甸尾村附近一山坡上,几位村民在管理着红薯地。一位小伙介绍,这里曾经是煤矿场,煤矿开采对这里的环境产生了破坏,山头光秃秃没有一点绿色,垃圾也遍地都是,周边没有村民种东西。如今,废弃的矿山变成了一片片绿地。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经生态修复后变成高产红薯地
建水县是红河州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县市之一,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锰、铅、锌、石膏、煤炭、陶土等20多种有色、黑色和非金属矿产,其中,锰储量居云南第二位,铅锌储量居第四位,是我国放电锰主要产地之一。建水县采矿活动历史悠久,矿山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点多面广,以前的采矿活动对河流、库塘等地表水及区域内地下水造成污染,景观遭破坏,生态功能退化。
近年来,建水县积极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根据有关政策,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出售场内土石平衡后剩余废弃
砂石料获得收益。同时,把预期提质或新增耕地约189.37公顷,按照现行土地政策,通过编制土地增减挂钩实施方案,争取耕地指标出租转让。这样一来,废弃的矿山变成了耕地,不仅环境得到改善,还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2018年,建水县对历史遗留矿山、政策性关停矿山等进行实地调查复核,确定矿山修复生态治理范围涉及全县14个乡镇,治理点211个,整合为170个治理小区块,总面积达1088.89公顷。
红河州属矿业大州,矿业作为红河州的支柱产业,在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为加快全州矿山生态修复工作,2018年以来,红河州采取了很多举措,组织13县市开展煤矿山和城市通道面山“五采区”矿山生态修复,并将其纳入红河州“十四五”规划内容。
为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红河州根据相关政策确定目标及原则,按照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的部署确定“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兼顾效益,生态优先,全面统筹,重点突破”的工作原则,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建设制度完善、责任明确、措施得当、管理到位的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体系,形成“不再欠新账,加快还旧账”的矿山生态修复新局面,推动绿色发展,生态靓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