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安青原区探索实践政府统管砂石资源模式,建立全过程、系统化、大数据的砂石管理机制,推动砂石经营国有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智能化,以“三化”巧治河道采砂之顽疾,促进砂石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最大化。
治违拆非,推动砂石经营国有化
青原水系发达,河流众多,砂石资源丰富。“赣江青原20多公里河段曾有砂场七八家,船只林立、砂坑密布。”该区水利局负责人告诉笔者,无序开采、恶意垄断导致砂石价格一路飙升,砂贵如金。
针对河道采砂乱象,该区深入开展“清四乱”,颁布“三条禁令”,即禁止乡村干部参与采砂经营活动、禁止村组向非法采砂场提供采砂场所、禁止村组以任何名义变相向非法砂场收取管理费,组织公安、水利、市场监督、自然资源等部门,持续整治赣江、孤江、富水河道非法采砂活动,共破拆砂石
破碎机、传输设备7台,切割采砂吊机12台,拆除违章建筑物37处、非法码头21个,关闭非法砂场28家。
为规范砂石资源管理,该区2018年率先建立政府统管砂石资源模式,组建国有经营单位,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规划了一个占地207亩的标准化生态砂场,建设了砂石传输带、标准管理用房、远程监控平台、进出场道路、自动称重计费等基础设施。目前,该区标准化生态砂场是全市规模最大、功能齐全、运行高效、成效显著的砂石采运销一体化区,累计供应砂石413.39万方,保障150多个省市重点
项目和400个一般项目建设,实现财税收入3.16亿元。
绿色环保,推动砂石生产标准化
沿着一条宽敞的水泥路,笔者驱车驶进了该区标准化生态砂场,只见主干道两旁的降尘装置不停喷水除尘,运输车辆纷纷降速慢行、有序排队等待,在服务区,人们悠闲聊天,整个场区清爽整洁优美。
砂场负责人介绍,当初的规划定位,就是把砂场建成赣江岸线上的一处景点。该区按照“绿色、环保”的要求,以生态企业的标准,推进砂石采运销一体化区建设。砂场建设标准化,按照砂石生产流程,合理规划建设了装载区、候载区、存料区、袋装区、服务区“五大功能区”,推动砂石生产流水化作业、一条龙服务;采区生产标准化,严格执行“五定”(定时、定量、定点、定船、定功率)要求,严禁在保护范围内采砂,对砂石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砂石袋装标准化,对居民用砂实行袋装销售,每袋60斤,平价直供,保证居民购砂数量充足、质量较好;车辆运输标准化,统一采用新型环保车辆,实行密封运输,有效解决了砂石运输过程中的洒漏、扬尘等问题。
高新技术,推动砂石管理智能化
坐在砂场监控室内,笔者通过河道采砂智慧管理平台,一览无遗了解到外面的情况,譬如,远在江河的采砂船只作业情况,穿梭城乡的运砂车辆运动轨迹,水政监察执法人员的巡查路径等。
该区大力推行“互联网+”管理模式,打造河道采砂智慧管理平台,通过智能系统监管砂石采运、销售、执法全过程。建立砂石采运智能监管系统,通过“互联网+GPS”系统,对13艘采砂船只、24艘运砂船只、200多辆运砂车辆统一安装GPS定位系统,全过程监控采砂船只、运输车辆的运动轨迹,防止违规采砂、砂石外销;建立砂石销售智能监管系统,开发“砂场平台APP”,对砂石销售实行网上申请、审批、下单、过磅、运输、结算,既快捷又方便;建立水政监察执法智能监管系统,综合运用APP软件、监控摄像头、无人机,构筑空地一体的水政监察执法体系,让监管的“眼睛”看得更远,监管的“触角”伸得更长,全方位、无死角观察河道砂石开采、运输、销售情况,让非法采砂行为无处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