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汽摩之都 重庆汽车产量30年增长了627倍
2008-10-08来源:中国振动机械网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2007年的工业产值已经突破5000亿元,达到了30年前的83倍。汽摩行业也在这30年间“白手起家”,发展成我市的支柱行业。市经委主任吴冰称,到2012年,我市工业产值将达到1.5万亿元,实现年均23%的增长。
工业产值膨胀83倍
据市经委的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工业产值由1978年的64.34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354亿元,是1978年的83倍。市经委主任吴冰介绍,建国以来,重庆工业经济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用了46年,“直到1995年,工业总产值才由1949年的6亿元增加到1053亿元。”而总规模突破第二个和第三个1000亿元,却分别只用了7年和2年的时间。而从2006年开始,我市工业连续三年实现每年增加产值过千亿,2006年达到4202亿元,2007年达到5343亿元,预计今年将突破6500亿元。“仅仅是直辖的这十年间,重庆工业经济总量就翻了两番。”
吴冰称,到2012年,整个重庆市的工业销售产值要达到1.5万亿元,年均增长23%。
30年打造汽摩之都
吴冰回忆,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市汽车产量仅仅为0.16万辆,“摩托车产业更是白纸一张。”
经过30年的努力,去年,我市的汽车产量已经达到100.3万辆,增长了627倍,而摩托车产量也由0猛增到864万辆,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此外,在汽摩零部件产业中,有47个零部件的产量进入全国前三位,成为了我国八大零部件出口基地之一,福特、本田、宝马等国际知名汽摩企业纷纷进驻我市,轿车混合动力技术、摩托车大排量发动机(650CC)的设计制造等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根据我市的计划,到2012年,汽摩产业板块销售产值将达到3600亿元。
年均185家外企进入重庆
1985年5月,中日合资企业——重庆庆铃有限公司的成立,拉开了国外工业企业进入重庆的序幕。
到去年年末,全市历年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264家,合同外资金额达到99.45亿美元,每年平均有185家外资企业落户重庆。其中,美国福特、英国BP、日本本田、瑞典爱立信等93家世界500强企业都入驻重庆。
“到2012年,在渝世界500强的数目将达到120~150家。”吴冰透露,在今年7月的2008跨国公司投资重庆经贸洽谈会上,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百家跨国巨头空降重庆,其中有70多家都是首次来渝。
节能环保:污染企业搬到二环外
作为工业重镇的重庆,不少污染企业都位于主城区内,为了让工业摆脱污染这个“尾巴”,我市狠抓工业节能减排,“重中之重就是主城区环境污染安全隐患重点企业的搬迁工作。”市经委环资处负责人介绍,目前,主城内环境污染安全隐患重点企业累计已搬迁43户,关闭落后产能企业2249家,到2011年,主城区内130家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的重点企业,将分4批搬迁到2环以外的各工业园区内。
(源自:华龙网)
“搬迁不是目的,最主要是进行技术改造。”该负责人称,重钢搬迁到长寿以后,每吨钢的能耗下降15%~20%。
华龙网讯据重庆商报消息改革开放30年,我市工业产值增加82倍,工业企业职工收入增长37倍。昨日,市经委主任吴冰用数字比较了改革开放30年发生的变化。
工业产值增加82倍
改革开放30年,重庆工业经济实现巨大跨越。市经委主任吴冰用数字进行了比较:197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只有27.9亿元,而到2007年却达到了1572亿元,是1978年的56.3倍;工业产值由1978年的64.34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343亿元,是1978年的83倍。
吴冰说,建国以来,重庆工业经济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用了46年,即从1949年至1995年,工业总产值才由6亿元增加到1053亿元。总规模突破第二个1000亿元只用了7年时间,从1996年到2002年增加到2260亿元。总规模突破第三个1000亿元,只用了两年时间,从2003年到2004年就超过了3000亿元。2006年达到4202亿元,2007年达到5343亿元,预计今年突破6500亿元,连续三年实现每年增加产值超1000亿元。
航空母舰企业群崛起
改革开放30周年,工业企业不断壮大。1978年,全市工业企业个数为1.15万户,2007年增加到了8.9万户,是1978年的7.74倍。同时,企业的实力也不断增加。吴冰介绍,到2007年末,销售收入上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372户,其中:百亿以上的工业企业9户,50亿以上至100亿以下的企业17户,10亿以上至50亿以下的企业72户,涌现出了长安、西南铝、机电、化医、川维、力帆、轻纺、隆鑫等一批“航空母舰”型企业群。
职工收入增长37倍
吴冰说,到2007年,全市有202万人服务于工业企业。而1978年仅95.1万人。更重要的是,职工收入不断增加。据介绍,1978年,全市工人收入一年为632元,2007年,为2.4万元,比起1978年增长了37倍。
个案点击
洽谈会备400座位来千人
市经委主任吴冰介绍,今年7月17日,我市召开了一个跨国公司投资重庆的洽谈会。“当时,认为能来30家就不错了。”吴冰说:“结果来了103户企业,其中70多家都是第一次和重庆接触。”
“我们当时考虑,每个企业,来2个人参加,就200人左右,加上其他企业,我们准备了400个座位,结果推介会来了1000多人。”吴冰说,当时会场内外全部满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18日晚上,洽谈会结束了,还有3家500强企业闻讯赶来了。”
吴冰说,目前重庆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93家,预计到2012年,增加至120家到150家。
(源自:华龙网)
未来展望
打造西部5大领先产业
市经委主任吴冰说,“我们新的目标就是打造西部地区的开放型制造业高地。”为此制定了2012年的15552目标——到2012年,全市工业销售产值达到1.5万亿;规模以上工业利润达到500亿元;2012年,新增就业人数50万人;2012年当年投资超过2000亿元。
市经委主任吴冰说,未来5年内,我市将着重提升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石油天然化工、材料加工、电子信息五大产业和核心竞争力,让它们领先西部。到2012年,汽车摩托车销售产值达3600亿元;装备制造销售值达到2200亿元;石油天然化工销售产值达到1450亿;材料产业销售产值超2000亿;电子信息销售产值达到2000亿。
30年前,他与同事们为找米下锅而望穿秋水。30年后,他却退而不休,要为发展壮大的企业再发挥余热。
怕打扰他休息,记者日前本想约在上班时间采访,他却说上班时间有些忙:“你干脆中午来吧!”
他就是长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级技能师、63岁的全国劳模王邦本。
1978年
望穿秋水等生意上门
“现在企业比起30年前找米下锅的日子不知好到哪里去了。我身体还好,还能继续为企业做点工作。”作为见证长安几十年来发展壮大的“老板凳”,被公司继续留用的他忙着培养新人、处理车辆总装调试中的技术问题。
几许白发,记录着王邦本在长安集团的经历。
1963年,高中毕业的他被安排到泸州学汽车修理。1965年,他进入长安机器制造厂下属汽车修理厂。“那些年军工企业效益不错。但是从1976年到1978年,由于军品订单锐减,长安连续三年亏损,2万多人的厂子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为解决吃饭问题,厂里按照中央提出的“军转民”思路,先后生产过缝纫绞边器、猎枪、游标卡尺、溜冰鞋、钎钻和三牙轮钻头等民用产品。当时重庆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长安造溜冰鞋的身影。
但除了钻头外,其他民品都是大路货,上得快,下得也快,根本达不到“以民养军”的要求。
王邦本所在的汽修厂当时也得找米下锅。“从1978年开始,我们开始对外修车,同时还为外面货主拉货。”王邦本说,“有时大家活干完了,都眼睁睁地盯着外面,希望有车来修理或是货主找上来。”
1981年
瞄准个体户造小货车
1980年,当时的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发出《关于全国汽车工业调整改组方案的通知》。军转民以来一直“小敲小打”的长安决定研发微型汽车。当时,全国日益壮大的个体户们,正需要微型车运东西。
(源自:华龙网)
经过几个月的考察,长安最终选定以日本铃木公司ST90型微型汽车作为学习对象。1981年4月,长安从生产微型车开始,驶入了一条发展壮大的道路。
王邦本由于有丰富的汽车修理经验,被调入汽车制造车间从事生产检测等工作。经过攻关,他们这些技术人员用手工方式,突破了缸体、缸盖的铸造、加工等一系列技术难关。1983年,长安终于生产出长安单排微型货车。
由于条件简陋,汽车测试多比较原始。比如测灯光,就在前面5—10米处立一块黑板,上面画上“十”字来判别灯光强度。为了测试刹车,就把车推到陡坡上去,松挡、滑行、踩刹车。
“当时也闹了不少笑话,有一次把刹车装错了,车子一启动就如同喝醉酒一样打圈圈。还有一次把变速器装反了,车子只有一个前进挡,却有四个倒挡。”王邦本仍记得那时的小插曲。
1984年5月,长安与铃木公司签订技贸合作协定书。年底,长安共生产出200多辆微型载货汽车,投放市场销售一空。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长安又创造性地推出了双排座货车,后来又引进铃木公司的面包车,同时还引进两条自动检测线。王邦本所在的车间工位也由3个增加到30个、80个直至100个。
1990年
为生产奥拓赴日学习
1990年,长安决定引进奥拓轿车。那一年,王邦本被厂里安排到日本铃木工厂去学习。但日本只安排做活路,核心技术根本不准看,甚至连后备箱的压缩伸竿都不让碰。
半年后,王邦本回到长安。从1992年开始,长安开始批量生产奥拓,结束了重庆不能生产轿车的历史。
日本学习的经历对王邦本触动很大。“光引进别人的技术还不行,要有自己的独门绝活才行。”王邦本琢磨日本人的技术时发现,从日本引进的ABS检测仪昂贵不说,而且连接线跟长安车不匹配。能不能自己做?他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后来还申请了专利,产品被命名为“王邦本ABS检测仪”。王邦本由此成为长安工人申请专利的第一人。
后来,王邦本发明了一种有40多个功能的多功能工具,既能修刹车、校车门,还能扳轮胎,调速度。这一发明,得到了工友们的好评。他也因此被评为全国职工创新能手和一级技能师。
“当时有一些外出读书的机会,但我没去。一方面因为忙,另一方面我技术好、奖金高呀。舍不得走!”王邦本说到这里笑了起来。
2005年
退而不休还在做贡献
由于造车的成功转型,长安的道路越驶越宽。2001年4月,长安成功与福特汽车公司合资成立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即现在的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2003年1月,长安福特成立仅21个月,首款产品福特嘉年华隆重下线。
(源自:华龙网)
如今,长安已经成为我市工业企业的旗舰,不仅汽车品牌增加到了几十个,已在全国建立分厂或是合资汽车厂。“1984年一年造200多辆车,现在长安一天就可以造2000多辆车。”王邦本感到非常自豪。
2005年,王邦本从总装车间调试组组长的岗位上退休,至今仍活跃在长安的“地盘”上。
30年成就
工业产值增长83倍
谈起30年来工业成就,市经委主任吴冰用了两个数字:56和83。
30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97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只有27.9亿元,2007年却达到了1572亿元,是1978年的56.3倍;工业产值由1978年的64.34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343亿元,增长了83倍。
工业企业不断壮大。1978年,全市工业企业有1.15万户,2007年增加到了8.9万户,是1978年的7.74倍。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07年末,销售收入上亿的企业有1372户,其中百亿以上的工业企业9户,50亿—100亿的企业17户,10亿—50亿的企业72户,涌现出了长安、西南铝、机电、化医、川维、力帆、轻纺、隆鑫等一批航母型企业群。
5年展望
重庆最缺蓝领
吴冰说,未来五年,我市将尽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开放型制造业高地,新增就业人数将达到50万人,“学实用技术,在重庆做个蓝领并不难。”
2012年,我市将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5万亿,年均增长23%,规模以上工业利润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8%,新增就业人数50万人等目标。工业投资力争达到9000亿元,进一步提升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加工、电子信息五大产业基地和综合能源、劳动密集型两大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西部领先的五大产业基地。
吴冰说,我市现在不缺普通工人,但缺技术工人,包括装备制造、机械加工、纺织等工业企业都缺技术工人。“一些家长和学生要转变观念。做技术工人待遇不低,而且就业形势非常好!”吴冰说,市经委将联合有关部门,调整专业设置,为工业企业培养用得上的技术人才。
(源自:华龙网)
文关键词:
责任编辑:
环球破碎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