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 和 “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问题导向看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
“雨季一来,城市看海”,我国99%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许多城市几十年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是0.3,现在是0.7,也就是说现在一下雨70%的水要在地面流淌,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工程建设做地面硬化使得形成了“铁壳城市”,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裸露的土地成为稀缺资源,自然水循环系统被切断,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产生“热岛效应”。
海绵城市中的绿色设施建设
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就是海绵城市中的绿色设施。包括城市河道、城市公园、野草和草坪、可透水道路等。
城市的河道
全世界的大城市都有一条河经过,如果没有也造一条人工河。河道是起到对一个城市“清新健肺功能”的明渠,既是景观:游船荡漾游览风光是许多城市必有旅游开发
项目;又是主要的城市蓄水池,汇集和存蓄城市宝贵的水资源。
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是城市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地方。这些公园不仅绿化了城市,也为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公共空间,也是一个城市中的蓄水池。
野草与草坪
城市绿地主要是保证绿色,这些在不施肥等情况下自行生长出来的野草,抗逆性、生命力更强大,长出来后修剪即可,没有必要拔掉。人工草坪虽然有美观大方的景色,但不节能,不利于生态。
建设海绵体城市,就是不能让雨水排走,水是宝贵资源、稀缺资源。建设海绵体城市工程到了刻不容缓的发展时期,把排水变为吸水,城市中的雨水良好利用,地表水达到A类标准,内涝防洪标准提高到二十年一遇,防洪体系达到百年一遇的标准,水面保持率100%,生态护坡达到50%,形成一套海绵城市的管控体系。
小维有话说:
这些“海绵体”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表现为市政公共区域绿化广场及居住区景观营造中的透水景观铺装;市政公共区域绿化广场;公园内可透水道路、居住区可透水道路;可透水停车场;公共区域绿化广场;公园内的绿地;公园水系;各级市政道路等。
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及相关衍生产品由于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蓄水性和渗透性,非常适合于海绵城市的建设。首先是经建筑垃圾
破碎、筛分设备处理而成的各种粒径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然后是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骨料取代天然骨料来配置的普通混凝土或者普通砂浆;用各种再生骨料作为原料修筑的道路路面基层及底基层;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作为原材料生产的各种非烧结砌块或者非烧结砖,例如:再生透水砖、再生护坡砖、再生空心砌块、保温砌块等。
建筑垃圾处理设备如克林曼移动式破碎及筛分设备是实现建筑垃圾再生的利器,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流程最终建筑废弃物转化为可以再次利用的绿色建材,这将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