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选煤现状概览
中国选煤技术无论是设计,还是设备大型化制造,亦或是托管运营模式;都已经属于世界一流水平。中国的煤炭工业,大多数时候是沿袭的“澳洲路线”。就是说澳大利亚的选煤技术整体发展水平比中国快3-5年。目前来看,选煤设备制造这个方面已经不存在差异。差异在于工程设计水平和国际
项目执行经验。而且,力拓主导了“智慧
矿山”项目,大笔投资把很多矿山项目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升级到了科幻水平(比如:重达数百吨的无人驾驶矿卡),选煤厂也是其中之一。
2、工程设计现状
除了少数几家工程公司能够应用简单的三维设计以外,其余中国的设计院和工程公司都停留在二维设计阶段。
原因:转变三维设计方法,对于设计单位来讲,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还有3-5年的准备周期,毕竟仅仅是设备建模就是巨大的工作量。如果没有市场需求,很多公司缺乏动力来启动这个事情。当然,有一些工程公司和设计院接触过海外项目,了解三维设计是海外市场的敲门砖,于是零零散散的做了一些投入,一般能够达到管道设计时采用三维设计的水平。对于工程师来讲,更换设计方法,会在一开始赶到不适应,工作效率下降,会比较抵触这种改变[与ERP一样,实施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类似]。因此,中国的选煤技术提供商们如果希望走出国门,设计方法是必须要转变的。
3、设备制造现状
大型化?可靠化?精细化?No,No,No。我们聊点别的。选煤设备制造业真正的现实情况是什么。
多数设备制造商仍处于“仿制阶段”;加工制造没有流程化,QA/QC没有……不过,核心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没有重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一个是没有理论和研发积累。
这会带来什么后果?
首先,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无须重复,一旦进入国际市场,就将面临国外制造商的知识产权诉讼。因为大家还没有走出去,所以不在意。请多关注一下华为、小米等公司做国际市场初期遭遇的麻烦。所以,一定要重视知识产权这个事情,要多申请整机和核心部件的国际专利,尤其是销售目标市场所在国家。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品牌和技术。
在发达国家,如果涉及侵权的产品,最终用户一般是不会采购的,因为会承担法律上的连带责任。所以,没有足够的知识产权,其实高端的国际市场已经关门了。
[案例]2014年,笔者作为业主方工程师负责澳大利亚卡利登煤业库克炼焦煤选煤厂改造的评标的主任评委工作(Caledon Resources LLC, COOK CHPP Upgraded Project)。在设备招标的评标过程中,澳大利亚伟尔沃曼公司(Weir Warman)和澳大利亚申克公司就分别祭出了“知识产权”这个终极武器。两家公司在中国的竞争对手在中国境内的法院判决书以及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清单和细节一并递交到了评标会,有理有据。
结果:澳大利亚业主方和所有评委全部采纳了这些文件。将涉及侵权的两家中国制造商直接废标。
另外一个问题是没有理论基础和研发积累。
与中国的采购模式不同,发达国家的工业设备采购一般由工程师和最终使用者主导,商务层面的沟通都必须基于工程师的认可才能继续进行。
这就给处于“仿制”阶段的中国制造商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当走出去遇到国外工程师时,会是怎么样的情形?
首先,人家会交流你的技术模型,这个模型会包含从最初的原理,到细节的技术分析(比如:应力分析),计算依据等。如果没有这些原始资料,一般会被认定为“侵权”,问题又回到知识产权保护上了。中国制造商们要尽快完善自主研发体系,积累足够的原始数据,这本身也是帮助自己不断改进设备制造和提升使用效果的方法。如果继续只盯眼前利益,走出去是永远走不进发达市场的。
[案例]中国某国有制造商,先中东地区递交了一份快速定量火车装车系统的投标文件。技术文件和报价都获得认可。最后环节,评标会要求递交原型数据和相关分析来佐证装车系统的精确性和稳定性。中国公司无法提供,遗憾错失拓展一流市场的机会。
4、工厂管理模式落后
关于中国制造与欧美日本的差异,这里不讨论。煤矿
机械装备领域,中国的现状是工业4.0级别的制造工厂和小作坊共存。市场业态也比较混乱,没有完全区分出高端和中低端产品,很多时候大家一起竞标,现在行情又是低价中标,小作坊的产品价格优势是有的,选煤厂选用后擦屁股的事情一堆。
郑煤机、天地科技、景津、HOT南昌工厂等代表着最好煤机领域最领先的制造加工水平。但是,大多数煤机制造商(不仅是选煤设备制造商)都参与小作坊或小规模作业的情况;其中不乏一些外资或合资公司的制造工厂,现场布置混乱,没有流线型作业,忽视工人职业健康和生产安全等情况仍然很普遍。
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当然,如果只是做中国市场,暂时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毕竟大家都半斤八两。市场是会向着进步的方向发展的,也许三年后,这样的工厂管理模式在中国就会被质疑加工水平、质量管理、人员职业健康的问题了。这些问题,已经是国外客户来中国考察时出来产品本身以外会关注的内容。不重视这个问题,供应商资格都拿不下来,更不要谈销售合同。
[案例]2010年,英美资源(Anglo American)为寻求更多的设备供应渠道,来中国考察。受到了当时国内两大工程总承包公司的热情邀请。英美资源在考察前认为,作为EPC提供商,又有自己的设备加工厂,这样的供应商是最理想的选择。可是,考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失望的过程。
考察对象一,某美资品牌(实际是中国公司),现场管理混乱,原材料和最终产品堆放一起。关键是,加工工艺粗糙,很多焊接也没有做探伤。产品出厂前几乎没有完善的监测和发运前调试环节。最要命的是,现场有一台中国制造的筛机,打折美国另一个品牌,工人正在刷漆,刷的内容是“Made in USA”……这样的行为,直接给来访客户留下了不专业而且不诚信的印象。直接后果是,不仅失去了英美矿业这一个客户,也失去进入国际一流市场的机会。
考察对象二,没有上述美资品牌的问题。但是,现场工人的安全意识差,在操作设备和搬运时,一根横梁从客户头上快速划过……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5、工程建设及管理模式差异
中国的总承包商一直很自豪,因为做的EPC,然后以此轻视很多国外同行只敢做EPCM。
啥?什么是EPC?什么是EPCM?……请问度娘吧。
每次听到这个,想笑又不好笑,毕竟说这些话的人都是行业资深工程师,多数也是笔者的师兄。这里,简单的和大家讲讲国外的选煤工程项目为什么大多数是EPCM(印度除外)。
工程造价差异:中国的钢材、水泥、人工都很便宜。这几项的成本放到澳大利亚、美国甚至南非都不便宜。在中国一个500万吨的动力煤选煤厂,工艺简单一点,外围也简单一点,造价大约1.5亿元人民币。放到澳大利亚,估计只够设计费。也许还有同仁会问,那么,主洗系统的核心设备价格差异不大嘛,因为中国用得很多也是进口设备。这个嘛,如果大家深入了解一下澳标、美标与国标的差异,就会明白,就算是同品牌的设备,在中国用的成本,就是比在澳洲便宜。
因此,在澳洲和美国、甚至印度,一个选煤厂项目动辄过亿美元。而且技术要求都非常苛刻,工程公司一般是不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的。所以,大家赚点设计和项目管理费就好。其他事情,还是交给其他供应商自己协调吧。
也许看到这里,又有中国工程公司不服了,过亿美元不算大,国内也做过一个选煤厂就接近20亿人民币造价的项目。拜托,这是在中国!出去试试?别的不说,就说最简单的招标文件吧,中国的总承包招标文件200页到头了吧?国外的主招标书都是1000页左右的;中标后,每一台设备,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设计专业的标准要求等都有单独的文件(视情况,一般子文件也是每个100页起)。先问问自己能不能搞定这些文件吧;都不用提项目执行的事情。
对设计价值认可的差异:这其实才是国外工程公司不乐意做EPC的最主要原因。国内现在的选煤厂设计还能有钱赚么?是不是可研和初步设计报价已经处于血拼?就连施工图也是低价?是不是经常听到吨煤0.6元设计费全包的合同(还有更低的)?吨煤0.6元?一个300万吨的中型选煤厂,才180万人民币设计费。那么多工程师半年左右的工作量啊。我去,大家夜以继日埋头画图,不画图时也在煤矿现场啃着带煤灰的埋头,就为了0.6元/吨煤的设计费?
设计是工程项目的核心,好的设计,才能真正创造有价值的项目。市场环境越来越糟,对工程师的压榨就越多。
知道澳大利亚是什么情况么?可研报告就是200万-500万美元。全套工程设计鲜有少于1000万美元的。价值差异在哪里?为什么要做灰头土脸的EPC?说得难听点,不就是包工头吗?
国外工程公司就算做EPC,也不是单纯的EPC,而是BOT或BOM。相当于是地产开发商的角色了。他们绝不会为了获得了一个当包工头的机会,而降低设计工作的附加值。
6、金融模式——从零起步
国内选煤技术或项目建设完全没有金融支持的业务模式。因此,中国暂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BOT/BOM,也没有成熟的融资租赁为主要业务模式的选煤项目。
7、发展方向
(1)智能化[工业4.0]: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为选煤厂插上智慧的翅膀,是下一个阶段的重点发展方向。
(2)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方法:工程设计要基于选煤厂的生命周期运营管理的三维设计,是中国大多数工程技术公司需要提升的。
(3)金融介入:市场环境差,发展清洁用煤符合国家政策,又是大势所趋;煤炭企业缺钱做选煤项目或选煤技改;后面,金融工具的介入是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