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2015年11月23日西和县陇星锑业公司尾矿库尾砂泄漏,甘肃陇南市境内尾矿库的安全隐患再次显露。由于陇南拥有甘肃55%的尾矿库,年久失修,加之陇南降水量大,一旦遭遇极端气候条件,有可能酿成生态灾难。
河流边上就是废渣堆场
2015年11月23日晚,陇南市西和县陇星锑业公司尾矿库出现漏砂,约3000立方米尾砂溢出,经太石河流入西汉水,污染区域跨甘陕川三省。污染发生后,环保部和甘肃省采取了多项措施,经过20余天的全力治污,西汉水水质才恢复正常。
这次事件再一次将陇南市尾矿库隐患显露出来。陇南市是我国主要的铅锌资源区,其中铅锌为我国第二大矿体,锑矿为我国第三大矿体。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铅锌开采进入高峰期,伴随着采矿冶炼企业的不断兴建,尾矿库大量出现。如今陇南市142座尾矿库中,80%建于那个时期。
位于成县二郎乡武坝村的宏岳
选矿厂尾矿库,建在村边的一个山沟里。爬上坝顶记者看到,这座30万立方米库容的尾矿库,已被尾砂填满,变成了一个平台,长满了杂草,库坝边缘是被雨水冲刷的很深的沟壕。村民李园林说,2010年的大暴雨几乎把尾矿库冲垮了,对村子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记者了解到,武坝村一带是成县县城的水源地,在这一区域内,还有类似的5座尾矿库。“再这样冲刷坝体就很危险了。”成县安监局副局长赵晓辉说。“遇到暴雨就很容易将尾砂冲走,危及村庄和水源地安全。”
据了解,目前陇南市共有这样的“头顶库”40座。此外,陇南市还有许多位于河边、路边、湖边的“三边库”。“由于是依江河而建,一旦泄漏,很快就会造成水污染。”陇南市安监局副局长赵全民说。
先天不足给治理留下很多隐患
作为甘肃有色金属资源富集地,30余年的铅锌开采,给陇南市留下了巨大的尾矿库隐患。“这些尾矿库80%左右是上世纪80年代前后建设的。”陇南市安监局局长刘进海说。“当初的设计和选址都不科学,经过多年运行,安全隐患比较多。”据了解,近十年来,陇南市尾矿库事故时有发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国家法律法规、规程尚不健全,大部分尾矿库建设施工没有正规设计,缺乏基础资料,隐蔽工程的构筑和现状无从了解,如陇星锑业公司尾矿库漏砂就是深埋在尾砂深处的溢流井隔板破损导致的,给尾矿库的管理带来极大困难。
刘进海介绍,尾矿库总体布置不合理,绝大部分建在选厂厂房或村庄上游,成为“头顶库”,有的则依江河而建,靠近公路,中间无安全过渡带,成为“三边库”。据了解,目前这类库影响到22个村(社、居民区)、31座选厂、2所学校和2座炸药库。
企业生产不景气也影响到尾矿库安全运行。自2008年以来,铅锌市场疲软,陇南市相当数量的企业停产半停产,一些企业关闭后,尾矿库丧失了责任主体,成为“无主库”。
另外,地方安监部门监管缺乏必要手段和设施设备,隐患排查仅靠目测难准确定位,日常检查中很难发现隐蔽和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和隐患。
地方政府无力整治国家层面需要支持
目前陇南市142座尾矿库中储存尾矿砂近6000万立方米,确保这些“老爷库”安全运行已经成为当地政府的头等大事。
据了解,近年来陇南市已累计治理尾矿库64座,基本消除了危险库。但由于尾矿库太多,除了14座在建外,正常生产运行的尾矿库仅有25座,其余103座尾矿库长期停用或者已废弃,这些尾矿库无责任主体,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的监管和治理压力。
采访中,地方政府反映,陇南市尾矿库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遭受重创,尚未完全整治,“8·12”特大暴洪再次对尾矿库坝体、坝面、排洪排水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安全隐患进一步加重、加大。整改这些事故隐患,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刘进海说,陇南市至少有70座尾矿库需要抓紧治理。
记者了解到,目前陇南市尾矿库安全整治困难较多,首先是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下发的治理资金,都需要当地政府或企业配套70%左右,陇南是国家秦巴山区重点扶贫区,地方财政短缺,加之大量“无主库”没有责任企业,资金很难落实到位;其次是尾矿库治理资金缺口增大。据测算,一座尾矿库的治理平均按1000万元估算的话,70座尾矿库所需资金约7亿元。
当地政府和安监部门认为,陇南市尾矿库点多面广,需要在国家层面进行支持。他们建议,一是将陇南市尾矿库隐患综合治理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及水源地综合治理
项目。二是请求国家组织相关专家对陇南市尾矿库进行综合评估,制定综合治理措施和方案。三是加强安监队伍建设,给地方安监局和尾矿库相比较集中的县区配备尾矿库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应的现场检查检测设备。四是在陇南建立一支专业的尾矿库应急救援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