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PM2.5逐渐走进寻常百姓的视野,当雾霾、粉尘、颗粒物成为大家日趋关注的话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在祖国各地的工程项目一线,用自己的双眼,严格把控每一次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标,用自己的双手,精准控制环保工程调试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26个省市以及印度、土耳其等国家。平均年龄仅30岁的他们,每年有300天都在项目上。125个脱硫、61个脱硝、129个除尘项目,228台脱硫、118台脱硝、24个除尘装置、95488MW容量火电机组环保设施的调试投运工作。据估算,这些环保工程项目的投运,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20万吨,为国家减少经济损失约640亿元。
他们是两江新区企业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工程管理调试技术室的成员。从2004年组建至今,26人的团队成员积极推进技术优化与技术进步,攻坚克难确保各项环保调试任务。截至目前,团队未发生任何调试不安全事件,调试优良率达100%。为降低全国空气污染物指标、顺利完成各地区“十二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
调试技术室的成员正在专心调试环保项目
拼命三郎
技术为先责任在心
2013年春节的第二天,大家都还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时,谭忠却悄悄提起行囊走上了火车。从温润的重庆到零下20多度的内蒙古北部,作为调试技术室的一员,他深知此行的意义和重要性。
冰天雪地的内蒙古北部霍林河,鸿骏脱硫项目即将进入试运行。由于脱硫项目是大型复杂的装置,需要专业人员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因此,新建环保项目移交生产前,必须完成分部试运、整套试运以及168小时试运工作。
一下火车,两地高达30多度的温差,换了任何一个人都会感觉不适应。但谭忠心里清楚,工期不等人,时间就是命令,他来不及休整,一到现场就立刻投入紧张的调试工作中。由于是在室外进行调试工作,极度的寒冷常常让人工作不到半小时,手脚就会被冻得僵硬。谭忠明白,自己的工作关乎公司的承诺,他没有被困难吓倒,手脚冻凉了回室内暖和一下,又重新回到室外工地接着干。
在调试过程中,有几次突遇系统设备出现暂时性故障,谭忠冒着严寒对设备进行检查,全然不顾手脚被冻得麻木疼痛,直至故障被排除。看到由他亲手调试的脱硫系统按时投运,他心中充满了慰藉和高兴。
远达公司项目众多,遍布全国各地,而像谭忠一样的“拼命三郎”,在调试技术室并不少见。
任维国作为工程管理部的调试经理,从年轻的电气专工成长为调试负责人,他深知肩上的责任,经常和同事加班到深夜。
2011年,任维国发现自己患上疾病,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一边看病吃药,一边坚持上班。
今年9月,任维国明显感到病情有恶化的迹象,但当他听说远达公司调试任务重,人手十分紧张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听从公司安排,拖着病痛的身躯奔赴工程现场展开工作。当离地3、4米高的罐顶磁板阀,分包单位的调试人员调了多次都没有调好的情况下,他毅然爬上罐顶亲自调试,忍着剧痛,最终完成了任务。看到系统基本调试正常后,他才答应回渝看病。
在远达公司,从设计到施工到调试,每个环节都凝聚着智慧和心血。在工程管理部主管调试室主任李勇看来,调试技术室作为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线窗口,更需要步步把控严格把关。
2014年,我国能源消耗42.6亿吨标准煤,其中70%左右用于工业的消耗,原油60%需要进口,铜
矿、镍矿、铝土矿、天然橡胶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50%,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90%、70%,烟尘、粉尘的排放量约占全国的85%左右。
环保任务艰巨,做好本职工作!2014年全年,调试组创造了105台脱硫、脱硝、除尘装置的调试记录,高出行业投运率100%,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口碑。超强的工作能力和顽强的作风,也与调试室成员的刻苦专研密不可分……
当PM2.5逐渐走进寻常百姓的视野,当雾霾、粉尘、颗粒物成为大家日趋关注的话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在祖国各地的工程项目一线,用自己的双眼,严格把控每一次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标,用自己的双手,精准控制环保工程调试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26个省市以及印度、土耳其等国家。平均年龄仅30岁的他们,每年有300天都在项目上。125个脱硫、61个脱硝、129个除尘项目,228台脱硫、118台脱硝、24个除尘装置、95488MW容量火电机组环保设施的调试投运工作。据估算,这些环保工程项目的投运,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20万吨,为国家减少经济损失约640亿元。
他们是两江新区企业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工程管理调试技术室的成员。从2004年组建至今,26人的团队成员积极推进技术优化与技术进步,攻坚克难确保各项环保调试任务。截至目前,团队未发生任何调试不安全事件,调试优良率达100%。为降低全国空气污染物指标、顺利完成各地区“十二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
调试技术室的成员正在专心调试环保项目
拼命三郎
技术为先责任在心
2013年春节的第二天,大家都还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时,谭忠却悄悄提起行囊走上了火车。从温润的重庆到零下20多度的内蒙古北部,作为调试技术室的一员,他深知此行的意义和重要性。
冰天雪地的内蒙古北部霍林河,鸿骏脱硫项目即将进入试运行。由于脱硫项目是大型复杂的装置,需要专业人员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因此,新建环保项目移交生产前,必须完成分部试运、整套试运以及168小时试运工作。
一下火车,两地高达30多度的温差,换了任何一个人都会感觉不适应。但谭忠心里清楚,工期不等人,时间就是命令,他来不及休整,一到现场就立刻投入紧张的调试工作中。由于是在室外进行调试工作,极度的寒冷常常让人工作不到半小时,手脚就会被冻得僵硬。谭忠明白,自己的工作关乎公司的承诺,他没有被困难吓倒,手脚冻凉了回室内暖和一下,又重新回到室外工地接着干。
在调试过程中,有几次突遇系统设备出现暂时性故障,谭忠冒着严寒对设备进行检查,全然不顾手脚被冻得麻木疼痛,直至故障被排除。看到由他亲手调试的脱硫系统按时投运,他心中充满了慰藉和高兴。
远达公司项目众多,遍布全国各地,而像谭忠一样的“拼命三郎”,在调试技术室并不少见。
任维国作为工程管理部的调试经理,从年轻的电气专工成长为调试负责人,他深知肩上的责任,经常和同事加班到深夜。
2011年,任维国发现自己患上疾病,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一边看病吃药,一边坚持上班。
今年9月,任维国明显感到病情有恶化的迹象,但当他听说远达公司调试任务重,人手十分紧张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听从公司安排,拖着病痛的身躯奔赴工程现场展开工作。当离地3、4米高的罐顶磁板阀,分包单位的调试人员调了多次都没有调好的情况下,他毅然爬上罐顶亲自调试,忍着剧痛,最终完成了任务。看到系统基本调试正常后,他才答应回渝看病。
在远达公司,从设计到施工到调试,每个环节都凝聚着智慧和心血。在工程管理部主管调试室主任李勇看来,调试技术室作为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线窗口,更需要步步把控严格把关。
2014年,我国能源消耗42.6亿吨标准煤,其中70%左右用于工业的消耗,原油60%需要进口,铜矿、镍矿、铝土矿、天然橡胶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50%,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90%、70%,烟尘、粉尘的排放量约占全国的85%左右。
环保任务艰巨,做好本职工作!2014年全年,调试组创造了105台脱硫、脱硝、除尘装置的调试记录,高出行业投运率100%,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口碑。超强的工作能力和顽强的作风,也与调试室成员的刻苦专研密不可分……
承诺
坚守环保无悔青春
远达公司项目众多,遍布全国各地,为了按时完成任务调试,成员们通常是项目刚完成就立刻赶赴下一个项目开始新的工作。
46岁的李勇从项目成立之初,带领着团队一步步走到现在,回忆起第一次接手项目时的情景,李勇忍不住回忆翻滚。
那是他第一次到青海,十分缺氧,爬上三楼楼梯,都感觉力不从心,嘴唇发紫,他明白,如果不克服当地困难,更别说调试项目了。于是,他忍住高原反应,放慢行走速度,克服不适。
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年都在发生,因为一年有300天,调试技术室的队员们都在项目上,“在国内,除了西藏、台湾,其余的地方我们都去过。”地图上有他们的身影,也有青春的足迹……
前不久,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把绿色制造、绿色发展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抓紧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创新发展,永不停歇,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证源动力。”远达环保工程公司总工程师聂华说,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电投远达环保的使命和职责。
11月末,调试技术室26人的团队又奔赴一线,保障一个又一个环保项目的正常运作。
“希望,我读大三的女儿能够理解。”常年在外,让李勇对家庭多了几分挂念,可是他明白,远达环保正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今年,他们已经安装了100多台脱硫、脱硝及除尘装备。下一步,随着公司新业务的开展,调试技术室将会以技术服务和技术储备为主,服务好业主,严格保障好环保工程的正常运行。
“说实话,干这一行有后悔过吗?”笔者问。
“我和弟兄们也没想过这个问题,既然选择了,就踏踏实实把它干好,无怨无悔。”李勇坚定的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