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2012年中国企业节能减排状况报告》专家评审暨媒体交流会(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召开,该《报告》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与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联合发布。
发布会由中国企业联合会驻会副会长、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理事长尹援平主持,《报告》执笔人之一的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胡迟,向与会专家学者及媒体朋友简单介绍了《报告》的内容。
四大亮点引人眼球
《报告》从多个方面对中国企业2012年度的节能减排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对各主管部门的节能减排政策进行了梳理,对重点行业、企业节能减排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如下四点结论:
一、企业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
自“十二五”以来,随着企业对节能减排问题认识的加深与市场机制作用的显现,政府开始从“十一五”时期的强势地位逐渐淡出,由此,企业节能减排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加强。《报告》显示,90%以上的企业认可以企业为主、政策为辅开展节能减排的模式。这已经成了企业“十二五”时期开展节能减排的共识。
二、管理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
与“十一五”时期相比,自“十二五”以来,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推进节能减排的利器。调查显示,近90%的企业日益注重依靠管理制度、各种管理手段、工具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展节能减排,这些企业大都成立了专司节能减排的组织机构或工作领导小组,配备相关人员,与有关部门协作指导、开展本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普遍得到应用。
三、中小企业成为节能减排的新亮点
从2012年的情况看,许多中小企业逐步克服了规模小、资金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差的弱点,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中小企业进入产业集群,向开发区和标准厂房集中,这种集聚发展、集约式发展方式,提高了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以及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升了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水平。
四、更多运用新理念新工具新手段
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十二五”时期,国内企业能够更好地把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先进的理念与模式融入到公司发展战略、管理体系和日常经营活动之中,用于开展节能减排,提高了资源利用水平,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合同能源管理被广泛应用
《报告》显示,70%以上的企业应用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节能减排。被调查的企业认为,基于市场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适合中国国情。《报告》建议企业应当制定完善合同能源管理规章制度,鼓励建立和完善的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形式的市场化机制,把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加快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并作为建立和完善节能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记者注意到,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不仅把“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列为五大节能减排工程之一,而且出台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国家级政策,以及各部委出台的“十二五”节能减排性方案,大部分涉及“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优先使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等段落,强化此种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目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备案节能服务公司数量已突破3210家,而实际存在以及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节能服务的公司数量估计在4000-5000家。来自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的《2012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显示,节能服务产业产值已由2005年的47亿元攀升至2012年的1653亿,合同能源管理投资金额则从2005年的13亿元猛增至2012年的557亿,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量从2005年的86万吨标煤提高到2012年的1822万吨标煤。
这些详实的数字,更充分说明,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正迅速被政府、企业广泛接受,并在我国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
国务院参事、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徐锭明在对《报告》给予肯定的同时,提出,希望这个《报告》可以作成一个品牌,利用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优势,通过不断的采集、挖掘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把其展现出来。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能源所所长、研究员韩文科认为,此《报告》的内容系统详实,可以看出,参与者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希望,在未来出台的新的《报告》中可以对经验教训做些有益的探索,就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做些分析,使《报告》的客观性更强。
国务院国资委综合局副局长赵世堂、工信部节能司综合处处长刘文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迟京东、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产业基金研究中心主任崔新生等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官员对这份《报告》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报告》未来可以逐渐作成一个节能减排的品牌报告寄予厚望,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与建议。
此后,专家学者就《报告》内容及企业节能减排的相关内容与媒体代表进行了互动交流,就如何更好的完善《报告》内容,如何为企业指明方向,为政府作好参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讨论。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李德成在总结发言时指出,感谢来宾的点评,参与《报告》的相关人员会根据大家的意见与建议,不断完善工作,希望未来在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制的支持下,这份自2011年开始发布的年度《报告》可以更加有份量的呈现给社会。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2251号
扫破碎机网微信公众号-阅读行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