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攀钢集团研究院钒研究所所长孙朝晖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他对攀西钒钛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浪费、污染等问题的忧虑。那么,目前攀西地区资源利用现状到底如何?下一步深度开发利用将从哪些方面入手?有哪些具体措施?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再一次采访了孙朝晖。
记者:您在今年两会期间对攀西钒钛资源的深度利用向国家提出了建议,请您介绍一下攀西钒钛资源目前利用的现状。
孙朝晖: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资源极其丰富,是我国最大的钒钛磁铁矿聚集地,已探明的钒钛磁铁矿储量约100亿吨,其铁、钒、钛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9.6%、62.2%、90.5%,钒、钛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三位、第一位。据国家重点地区矿产资源整装勘探和初步评估,攀西地区尚有90亿吨以上的潜在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川攀枝花和西昌地区,从南到北主要有攀枝花、白马、红格和太和矿区等四大矿区。
在攀西资源40多年的开发进程中,攀钢自身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攀钢的铁利用率达到70%,钒利用率达到41%,钛利用率达到17%,成为世界第二大钒制品生产企业,中国最大的钛原料、重要的钛白粉和金属钛生产基地,现已具备年产钒钛铁精矿1050万吨、钢1000万吨、钒制品4万吨(以V2O5计)、钛精矿55万吨、钛渣18万吨、钛白粉10万吨、海绵钛1.5万吨、钛材3000吨的综合生产能力。
记者:对攀西资源进行深度利用,下一步应从那些方面入手?具体有哪些措施?
孙朝晖:攀西钒钛磁铁矿自身的禀赋状态和特点,客观上使得攀西钒钛资源的综合利用呈现“两大两长”的明显特征,即技术难度大、资源(人财物)投入大,研发周期长、工艺流程长。下一步要坚持“减量(reduce)、循环(recycle)、再利用(reuse)”的3R原则,以钒钛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经济为核心,坚持自主创新、走科技创新效益型的资源循环利用发展道路;强化创新驱动,抓好尚难利用矿、低品位矿、尾矿的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力争到“十二五”中后期,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水平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铁资源利用率从70%提高到75%,钒资源利用率从41%提高到51%,钛资源利用率从17%提高到35%以上,并逐步实现铬、钴、镓等稀贵金属的回收利用。
具体措施来看,主要是通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跟踪世界技术前沿,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入世界钒钛产业技术前列。
第一,充分用好“战略联盟”、“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及“博士后工作站”,积极构建钒钛工程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形成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平台和体系。
第二,本着“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科技资源,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研发新机制。
第三,集中资源,重点突破铁钒钛高效清洁分离、高铬型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高炉渣钛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钛原料及其应用产业化、大型氯化法钛白产业化、钒钛新材料、特种材料生产等关键技术。
第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更加开明的思路、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抓好紧缺、关键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激励,加大引进智力力度,凝聚人才,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人才保证。
记者: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配套等方面,您有何建议?
孙朝晖:一是建议国家将攀西资源综合利用列为国家重大专项给予持续支持。攀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技术难度大、投入高、周期长,随着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还面临诸多难题亟待攻克。
建议由攀钢牵头,联合国内外优势力量,以攀西钒钛磁铁矿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为主线,重点围绕资源高效选别、清洁分离、钒钛产品的开发及应用、稀贵金属的回收利用四大方向,开展相关重点应用基础、重大前沿共性技术、关键瓶颈技术及工程转化等工作。
二是建议国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依托攀钢建成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特别是所涉特色中间试验线,攀钢已经陆续投入近10亿元的建设和研发经费,当前每年还要投入约1.5亿元开展试验研究,期望国家按照试验研究经费的10%~20%给予专项研发经费支持。
三是建议国家指导和支持攀钢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议国家支持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进入国家级联盟试点单位,以凝聚国内优势力量,积聚优秀人才,联合开展相关工作,支撑和引领国家钒钛战略资源及其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我国钒钛资源开发利用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同时,指导和支持攀钢申报和建设“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提升相关工程转化能力。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2251号
扫破碎机网微信公众号-阅读行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