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严守土石料利用政策底线 进一步完善矿山生态修复激励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围绕构建完善矿山生态修复激励与约束并举制度,聚焦堵漏洞、守底线、增动力、促规范,从严守政策底线、完善激励政策两方面提出一系列新规定新要求。
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副司长卢丽华表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时间长、强度大,矿山生态修复历史欠账多、资金缺口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持续加强政策、资金和技术投入,有力推动了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开展。近年来,围绕构建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自然资源部相继印发《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关于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项目规范实施和监督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对地方政府组织实施的历史遗留露天开采类矿山“合理利用废弃矿山土石料”作出明确规定,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解决矿山生态修复资金不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在实施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中过度采挖、违规销售土石料,甚至打着“生态修复”旗号违法采矿,被执法部门查处,引发社会关注。为进一步促进矿山生态修复规范有序开展,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通知》。
在严守政策底线堵漏洞方面,《通知》针对近年来个别地方出现的对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土石料利用政策把握不准确、修复项目科学性合理性不足、项目立项实施不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按照“明底线、设路标、严监管、防跑偏”的思路,充分衔接现有政策规定,进一步优化、细化了有关要求。一是强调要严格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管理边界;二是细化了土石料合理利用要求;三是优化了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编报审查要求;四进一步严格规范土石料处置程序。矿山生态修复新产生的土石料及原地遗留土石料,应当优先用于本修复工程。
此外,从健全预防机制、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角度,《通知》着重就完善协同监管、压实属地责任方面作出了相关规定,特别是结合近年来管理和执法实践,分别明确了矿山生态修复土石料利用过程中的4种主要违法情形和3种主要违规情形。
在完善激励政策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通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的“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重大改革举措,衔接落实自然资源部等4部门印发的《关于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 深入推进新时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意见》有关要求,围绕推动构建矿山生态修复新机制,进一步加大政策供给,推动矿山生态修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彰显。
《通知》强调加强矿区资源综合利用。提出鼓励废石、煤矸石、
尾矿等的生态化利用以及优质表土以及乡土植物等资源就地利用等鼓励政策。
强调促进矿区土地资源盘活利用。提出在符合相关要求前提下,对拟保留用于开发建设的存量采矿用地,可按程序纳入城镇开发边界,并优先纳入土地储备库。明确了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实施范围内各类土地的空间置换和布局优化政策,以及复垦修复新增农用地占补平衡有关要求。
强调畅通指标流转使用渠道。各地要用足用好已有政策工具,推动新增和腾退指标合理使用。提出将存量采矿用地复垦修复为林地、湿地,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变更地类后可认定用于林地、湿地占补平衡,并根据修复面积给予用林定额和湿地指标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