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原来有多个石料开采厂,那时灰尘多、空气也不好,进山小路也被车子压得变形。现在真的是变化大,谁会想到,这里会变成一片绿地。”在这附近生活多年的村民王万义感慨道。
盛夏时节,宁夏中卫市天景山半山腰的一处废弃石灰岩矿场却是绿意盎然,红柳、柠条、沙拐枣等灌木嫩绿的枝条在微风中摇曳,清风拂过,树影婆娑,满目翠绿。很难相信这里曾是坑洞遍地、扬尘漫天的景象。
这一切的改变还要从两年前说起。天景山地区曾是建筑石料开采的集中区,长期的无序开采,形成了裸露的基岩陡坡,留下了堆积成山的废弃矿渣和松散堆积物,草木不生,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废弃后的
矿山,山体光秃秃一片,风化侵蚀而可能掉落的岩块,形成了地质灾害隐患。
“为治疗这块历史疮疤,破解生态修复难题,我们综合分析了当地生态环境、植物群落、气候特征等因素,筛选出8种抗逆性先锋植物,采取铺设微喷水管等节水保墒措施,充分利用矿山遗留
砂石作为覆盖层,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安装多套科学实验仪器,实时记录气温、湿度、降雨量等实验数据,为研究影响植被生长的生态地质因子奠定基础。”
宁夏地质资料馆党委委员、综合研究科科长张汐表示,同时进行地形重塑和土体重构,清运矿渣和
建筑垃圾,实施边坡削坡、危岩清理等工程,有效修复废弃矿山,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改善土壤结构和立地条件,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为生态修复难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在项目组的不懈努力下,两年多的时间,付出终于有了回报。矿山从光秃秃一片到出现一抹绿,从一抹绿到现在的一片绿,彻底地完成了一次“变形”。
中卫天景山地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和沙漠气候的特点。春暖迟、秋凉早、夏热短、冬寒长,风大沙多,干旱少雨。年平均气温在8.2~10℃之间,年均降水量138~353.5毫米,年蒸发量1729.6~1852.2毫米。在这样一个高温干旱、少雨而蒸发量大的环境,以及无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灌木能熬过漫长的寒冬,在烈日的炙烤下长势如此旺盛,实属不易。
“让一个矿山变绿不是我们的终点,让所有废弃矿山完成变绿才是我们的目标。”张汐说,项目成功经验和技术成果将被推广至其他同类型矿山,以地质科技为支撑,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技术和新思路,改善黄河流域宁夏段的生态地质环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