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温县,平静的黄河上两艘采砂船抽着河砂,一条装有橙色浮标的白色管道将抽出的河砂输移至岸边的砂场。经水砂分离器后,水从一条黑色管道回到河道;砂子直接卸入货车或存于封闭式储砂场。这里曾经机器轰鸣、砂堆如山的场景一去不返。
温县采砂从“乱”到“治”,得益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探索建立了一套“流域区域结合、地方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联动,规范化开采、信息化监管”的采砂管理新模式。温县采砂管理正是黄委直管河道采砂管理的一个缩影。
小小黄河砂,事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采砂管理,要治标也要治本。一只手要坚决堵住非法采砂的‘旁门’,一只手想方设法开好规范采砂的‘正门’,两手都要硬。”黄委河湖管理局副局长张兴红说。
磨利器——
研发数字孪生系统,夯实采砂监管之基
温县砂场内,一辆满载河砂的货车缓缓驶至出口地磅处,一旁操作室的屏幕上,车牌号、实载重量、交费金额等信息随即显示。司机刷卡交费后,工作人员打印
砂石采运管理单并签字盖章,出口闸机随即自动抬杆放行。
“一天拉几车砂,一车砂多少吨,货车进出口全自动称重,数据上传系统,视频监控得清清楚楚,没一点儿‘跑冒滴漏’。”采砂场负责人孙晓阳介绍,“采砂船上还安装着北斗定位系统和采深传感器,用手机或电脑就能看到船的实时位置和开采深度。船现在显示绿色,一旦离开可采区,没采砂显示黄色,采砂了就显示红色,自动报警并记录船的运行轨迹。”
采砂范围和采砂量的量化管控,一直是采砂监管的难点。近年,黄委统筹推进流域级河道采砂数字孪生建设,组织研发“河湖采砂数字孪生监管系统”,对采砂管理全过程进行数字映射、智能分析、自动预警,不仅实现采砂范围精准管控、采砂量精确计量,还可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疑似非法采砂活动的识别和预警。
2023年4月2日20时42分,一条AI智能预警发挥了大作用。视频回放显示:一名蒙面人进入砂场机房,遮蔽摄像头后,开始拆卸、改装全自动称重系统设备,改装后可人为遥控地磅表头数据。他没想到的是,刚一进入机房,监管系统就已自动报警。
类似的AI预警还有不少:有人凌晨开拖拉机进入警戒线,破坏监控网络设备,盗采河砂;有人冒充砂场清洁工,潜入机房盗取数据;还有因牵涉劳务纠纷,在禁采期组织采砂作业……应对各种违法行为,系统不断迭代更新。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云河科技公司产品总监董栋介绍:“不断完善的系统功能,是在长期管理实践和各种险恶环境的考验中磨砺出来的。”
采砂监管有了“千里眼”“顺风耳”,但能否成为“铁包公”,考验着系统实用性。砂场位置偏僻,一旦出现故障或有人蓄意破坏,怎么办?预警发现的问题,能否有效处置?采砂场外又如何监管?“系统充分考虑极端条件,配备‘三电、两网、一备用’,保障监控设备平稳运行。一旦发现砂场违法问题未及时处置,监管人员可远程禁用或锁定闸机。砂场还安装全自动无人机机库,配备热成像摄像机,系统可下达巡查指令,实现砂场外远距离昼夜巡飞。”董栋说。
系统实现了信息全程记录、追溯和重要数据存储备份,砂石采运管理单及相关电子数据保存5年以上,AI预警、闸机启闭及云台操作等记录保留2年以上。
目前系统已用于晋陕豫鲁4省12个地市23个县(区)88个砂场,构建了“黄委—省—市—县—现场”五级监管体系。“以数字孪生技术赋能江河保护治理,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张兴红说,“推进采砂智慧监管,堵住了人为管理的漏洞,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直接体现,也是提高采砂监管能力的必然选择。”
堵得住——
织密一张责任网络,铁腕亮剑非法采砂
河砂,被誉为水中的“软黄金”,既是河床的重要组成,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材料。
随着我国近年城镇化进程加快,河砂需求量剧增,无序掠夺式乱采滥挖问题凸显,部分河道甚至被挖得“千疮百孔”。英国《自然》杂志指出:全球范围内沙子和砾石的采掘速度,已经超过了其自然恢复的速度。
从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南下,滚滚黄河以万钧之势,将黄土高原劈成两半,开出一条深邃的晋陕大峡谷,黄土丘壑泥沙俱下,“黄”河在这里成就。这条河段被称作黄河大北干流,属黄委直管河段,因河砂资源丰富、品质优良,曾是黄河流域非法采砂的高发区。
常有采砂点隐蔽于高山峡谷,位置偏、路况差,张兴红仍多次带队赴实地暗访检查。在她看来,非法采砂严重影响河势稳定,威胁防洪、供水和基础设施安全,危害生态环境,也导致国有
矿产资源严重流失。
扭转河砂无序开采局面,迫在眉睫。非法采砂者存在着侥幸心理——“整治一阵风,躲过就轻松”。如何防止整治行动结束后非法采砂又死灰复燃、卷土重来?如果说智能系统是采砂监管的一把“利剑”,那么能否挥起这把“利剑”,震慑非法采砂,关键在人,关键在监管机制。
2019年,黄委成立河湖管理局,下设河道采砂管理处。2020年,《水利部流域管理机构直管河段采砂管理办法》印发,明确流域管理机构负责直管河段的采砂管理。2021年,黄委将直管河段全部列为重点河段、敏感水域,严格落实采砂管理“四个责任人”。至此,采砂管理重点河段、敏感水域由2019年的120个增至434个,采砂管理责任人由2019年的494名增至1816名。
采砂管理,涉及人、船、砂要素,也涉及采、运、销环节,极其复杂。根治采砂乱象,单靠流域管理机构的力量,难。黄委直管河段全长2300多公里,如何管得住?非法采砂,又如何堵得住?
黄委探索建立采砂管理联动机制,以县为单元,组建由公安、黄委所属单位、水行政、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及乡镇政府组成的河道采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县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下设采砂办。目前,黄委直管河段已组建53个采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有机构管,有人管,有机制管,一张采砂管理的责任网络不断织密。
“盯追责问责,盯立案查处,盯判刑入刑。”在张兴红看来,机制理顺了,一旦发现非法采砂行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相关部门协同联系,凝聚合力、重拳出击,就能形成强大震慑。
据统计,2019年以来,黄委查处制止非法采砂行为1954起,立案查处违法采砂案件566起,依法查处40家采砂企业,对111名采砂管理责任人进行追责问责,其中35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一组数据显示,暗访发现非法采砂问题的数量在下降:2019年11月,发现问题129个;2020年6月,发现问题72个;2023年2月,发现问题12个……从肆无忌惮的无证超采、禁采期开采,到“蚂蚁搬家”式的零星盗采——黄河直管河段非法采砂治理实现了根本性扭转,黄河人仍然坚持采砂管理一抓到底、毫不留情。
疏得通——
启动一套准入机制,合理规范采砂秩序
开采河砂,一边是经济社会发展下的旺盛需求,一边是保障河势稳定、防洪、供水、重要基础设施和生态安全下的约束供给。开采不可避免,关键在于如何开采?
从科学编制顶层设计到规范年度实施方案,从严格许可审批管理到加强采砂现场管理,水利部与黄委打出一套规范采砂秩序的组合拳。
2020年11月,水利部批复《黄河流域重要河段河道采砂管理规划(2020—2025年)》,科学确定了可采区、可采期和可采量,从源头遏制“透支”超采。
根据规划,县级采砂办需要编制年度采砂实施方案,报黄委审批。黄委在方案审批环节启动了6项准入机制——有6种情形之一的,方案都不予批复:一是年度采砂实施方案编制不符合要求;二是打击非法采砂不力;三是未成立县(市、区、旗)采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四是未建立采砂管理信息化监管系统;五是未实行采砂统一经营管理;六是整治、修复河道不到位。
关口前移,既提高了准入门槛,又兜住了监管底线。6项准入机制,成为采砂管理的法宝。“一旦监管发现违法行为,第二年的采砂许可证可能就没了,经济损失难以估量。”温县河沙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红涛说。
温县河沙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温县采砂区的统一经营管理,是由温县政府通过招标确定的采砂企业。黄委依据年度采砂实施方案,对这家企业实施许可。“县域内确定一家企业统一经营管理,采砂管理从‘一对多’转变为‘一对一’,既破解了恶性竞争、‘小、散、乱’的监管难题,也有效防范了许可的廉政风险。”温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马庆华介绍。
温县采砂场,每辆货车装载过磅后,工作人员会打印1份砂石采运管理单,并签字、盖章。砂石采运管理单一式五联,采砂场、采砂企业、运砂车司机、砂石购买者和采砂许可单位各留1份,电子单和纸质单同步存储。五联单上印有唯一二维码,扫码可见采砂许可证和砂石运单信息。
“没有五联单,砂子拉到市场上也卖不出去。”温县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腾飞说。小小的五联单,成了合法采砂的“身份证”和砂石采、运、销的“通行证”。
从监督企业严格按许可作业方式开采,到明确临时堆砂场规模、数量以及船只功率、数量、间距等,黄委注重强化采砂现场管理,推动砂石开采绿色规范。
2021年10月以来,黄委直管河段河砂产量2400余万吨,产值12亿余元,实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过去温县采砂相关的财政收入也就每年十几万元,现在预计每年9000万元,还带动周边就业120人。”马庆华说。
黄河安澜,国泰民安。黄河的守护者们深知,采砂管理之路道阻且艰,他们将始终在路上,护佑母亲河健康安澜。
小编认为,过度开采河砂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但是合理开采依然有利于河流畅通、船舶通航。关键在于如果开采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处理的是如何正确合理的开采,而不是“一竿子打死”拒绝开采,您是什么认为的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