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有一处采砂场遗址。遗址内有一个数十米深的大坑,里面堆满了砂石,寸草不生。而在距离深坑不到十米的土地上,千百棵树木拔地而起,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鲜明对比的背后,是张掖市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的努力。
张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位于黑河(甘州段)左岸黑河滩,占地6万亩。2017年前,曾有19家采石采砂企业聚集于此。高强度的开发导致土地破坏严重,大量砂土堆积。“这里位于城区的上风向,每次刮风都会导致城区内尘土飞扬。”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林草局局长王东讲起采砂场整治前的样子。而到了雨季,在雨水的冲刷下,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
同时,大量的砂石料坑变为建筑、生活垃圾堆集地,采砂区遗留的大量砂石料坑也导致植被立地条件差,靠自然能力难以恢复良好的植被覆盖率。
图为生态环境修复前的张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来源: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林草局
2017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指出甘肃省存在大规模无序采探矿活动。次年,甘肃省省级第一轮生态环保督察将黑河西岸破坏生态问题列为重点整改对象。
对此,张掖市对该区域内19家采石采砂企业进行了全面整合和清退,并在此地修建张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进行大刀阔斧的整治。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恢复植被——种树。
想在这里种树并不容易。甘肃省张掖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保督察专员张飞告诉记者,张掖市年平均降水在120毫米—160毫米之间,但是一年的蒸发量为2000毫米,缺水成为复绿路上的一个大坎。为此,张掖市积极疏通水系,将采砂留下的料坑改为人工湖,引黑河水灌溉树木,让园内树木“喝饱”。
种树的土也得之不易。王东告诉记者,园内的土都是从外面运进来的,“最近几年,甘州区着力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需要平整土地,多出来的土就被拉到了公园。”
“吃饱喝足”后的树苗没有让人失望。经过六年的努力,黑河西侧6万亩荒滩戈壁、废弃料坑变身森林绿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也成为张掖最大的人工造林基地。与此同时,甘州区黑河林场成立,专人专班负责公园内林业资源管护,造林成活率和林木保存率显著提高。
除此之外,张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项目,按照“道路连通、水系连通、景观连通”的规划设计思路,通过营造景观、生态修复、植入文化、丰富业态、多元融合将戈壁荒滩变成湿地林地和休闲胜境。下一步,还将通过黑河林场保障体系建设项目,加强公园基础设施和“智慧林场”建设。
张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建成,对进一步提升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屏障、带动周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图为张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俯瞰图。来源: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林草局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公园内还有很多空地。“我们未来计划在这里做一些文旅项目。”王东介绍道,“公园每年的维护费用约为四五千万元,我们希望通过文旅等方式增加公园收入,在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增加公园的经济效益。”
当地没有把眼光拘泥于传统产业,而是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探索放在了碳汇交易上。2021年9月,张掖市率先在全省完成首单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交易,全市共纳入新造林面31.5万亩,核证签发碳汇量18.2万吨,到账碳汇收益454万元,其中就包括公园内林木产生的碳汇。
“明年我们将对碳汇进行新一轮评测,按照当前的交易价格,张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可开发林业碳汇达3.7万亩,每年实现固碳2.6万吨,碳汇收益可达245万元。”王东表示。
碳汇的成功变现成为张掖市林业碳汇发展的重要助力,促使张掖市林草生态建设从“输血”转向“造血”,为张掖生态建设、产业发展、资源管护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再添新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