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生态文明地位特殊且矿产资源丰富,记者从“青海这十年”自然资源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之间的关系,青海省自然资源系统把生态环境安全作为底线、红线、高压线,不断探索实践并总结推广经验,建立、完善体制机制,主动谋划矿产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发展道路。
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连绵的青山(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据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青海省自然资源副总督察罗保卫介绍,青海省自然资源厅把生态环境安全作为底线,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积极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编制《青海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十年来,相继组织实施了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试点
项目、黄河流域历史遗留
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等一大批历史遗留矿山治理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6.86亿元,治理面积15.9万亩。
稳妥有序退出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完善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矿业权退出机制,推进自然保护区85宗退出矿业权收尾,祁连山国家公园78宗退出矿业权已完成注销和补偿成本核算。结合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分地区制定了
砂石开采布局整合优化方案,控制砂石矿山数量,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实现砂石资源开采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绿色化转变,有效保障了重点工程和市场对砂石的需求。
祁连山下好风光(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全力推进《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3年)》和调查整治、建立长效机制的目标任务,已完成总体工作量的80%。同时,会同两市两州10个县政府着重开展了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798个“问题图斑”分类整治,目前正在加强推进“巩固提升年”各项工作。
据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副处长赵重英介绍,十年来,青海绿色勘查开发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新时代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探索出了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之路。
“青海省自然资源系统优化顶层设计,地勘工作总体布局从原来的‘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环境保护区有序退出,集中转移到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完成了勘查主战场的战略转移。同时,积极拓展民生地质工作,有效促进了地质勘查与生态环保的协调发展。”赵重英说。
航拍玉树藏族自治州三江源地区(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青海省相继出台青海省绿色勘查管理办法、高原绿色勘查地质钻探规范和高原绿色勘查规范,绿色勘查管理制度体系持续完善。采用遥感+无人机+人工实地核查的“空天地”监督模式,实现绿色勘查检查全覆盖、无死角,监管效能大幅提升。目前,青海省矿山逐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矿山总数大幅减少的同时大中型矿山比例持续增加,采掘业工业总产值保持稳定。
在大力实施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开发的同时,找矿工作也实现重大突破。在优势重要矿产勘查方面,柴达木盆地西部发现深层孔隙卤水型钾盐矿,格尔木夏日哈木超大型铜镍钴矿床成为我国第二大铜镍矿床,都兰那更康切尔沟发现青海省第一个超大型独立银矿床。新材料矿产勘查方面,格尔木妥拉海河地区发现超大型晶质石墨矿。清洁能源矿产勘查方面,在共和盆地钻获高温岩体,为建成国家干热岩勘查开发利用示范基地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