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车的建筑垃圾倒入进料口,随着传送带不停运转被送至自动化的生产线上,开启“回炉再造”之旅。4月20日,记者从成都市郫都区获悉:当地每年有上百万吨建筑垃圾被运到建筑垃圾消纳场,80%以上“变身”成了砂石骨料、混凝土砂浆等建筑材料,走出了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的“郫都模式”。
自2020年1月1日建筑垃圾(沙石)统一收归国有开始,郫都区授权区属国企负责对全区建筑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将建筑垃圾区分为工程项目建筑垃圾、罚没建筑垃圾、未开工项目建筑垃圾、城镇地区拆迁工地、装饰装修垃圾和家庭装修垃圾6个大类,明确每种建筑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环节的工作流程和标准。全区所有工地在开挖前,均需签订《建筑垃圾处置协议》,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开挖项目的建筑垃圾数量进行测算,待审批合格后才能进行基础开挖。
“为确定建筑垃圾消纳场的收储量,我们及时监管对接全区已取得用地手续、计划开工的社会投资及政府投资等项目,经综合执法局、属地街道、项目业主、蜀源港泰公司、第三方测绘单位等主体现场确认后,由项目业主在公开采购确定的数家测绘单位中随机抽取一家作为该项目沙石收储方量测绘单位,并在原始地貌和表土层开挖后见连
砂石层时分两次进行测绘,按第二次测绘数据(松实方系数换算后)并结合现场实际收储方量进行收储。”郫都区综合执法局执法大队刘洋告诉记者。
如何做到建筑垃圾“应收尽收”呢?建筑垃圾的运输环节,对建筑工地、运输公司的监管显得尤为关键。“我们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与区块链等技术,建立了‘郫都区建筑垃圾(沙石)收运出信息化监管平台’,通过电子围栏、场地监控以及使用无人机巡查等方式,进行‘云监管’。”郫都区综合执法局数字中心负责人衡妍如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为加强对建筑垃圾(沙石)的运输监管,建筑垃圾(沙石)运输必须由《成都市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名录》内的相关企业承运,所有运渣车辆都安装有车载智能终端。运输环节采用管护单位路巡、部门执法及职能监管等手段,对已安装车载智能终端的车辆,项目进出口电子围栏可自动识别,并能监控运输车辆行驶轨迹,车辆跑偏、不寻常停留等都能及时跟踪追溯。
除了加强监管,堵住堵牢非法收储项目的建筑垃圾(沙石)的流通渠道,郫都区还加大了规范化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提高建筑垃圾(沙石)的消纳能力。一期项目占地约67亩,投资约2.1亿元,现已建成投产资源利用配套的3条商砼生产线和一条年产200万立方米沙石骨料生产线。
走进建筑垃圾消纳场,精品砂石骨料生产线和混凝土砂浆生产线正在运行。与生活垃圾的前端分类不同,建筑垃圾经过“神器”处置,可以直接“变身”为再生资源,如普通混凝土、彩色混凝土、透水混凝土以及砂石骨料等,并重新利用在工程建设中,彻底实现“变废为宝”。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是郫都区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新招”。“接下来,我们将启动建筑垃圾消纳场二期项目建设,主要用于消纳建筑拆建垃圾、装修垃圾和大件垃圾等,设计年产能约50万吨,进一步做好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郫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