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直以来,汶川县坚持生态优先、民生为本,全方位融入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努力探索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治山、治水、治人”,全力以赴筑牢生态本底、健全防灾机制,以绿色创新推动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千方百计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岷江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安全。
重拳出击治理乱象显成效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汶川县全力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因县内农房重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突增,砂石需求量剧增,全县存在大小砂场及个人采砂点70余处,管理缺乏有效刚性约束。2008年至2013年间,全长约88公里的岷江汶川河段涌入上亿立方米垮塌体、壅塞体,河床被抬高3至4米,形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岷江流域生态安全。2013年,汶川县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及时启动了河道壅塞体、垮塌体清理整治工作,按照“清淤排危、降低成本、变废为宝”原则,对原来在汶川存续的70余家砂场进行了初步清理,对基本符合条件的43家企业纳入规范管理,采取资源配置有偿清淤的方式对垮塌体、壅塞体进行处置,在岷江流域整治、消除地灾隐患、国有资源依法处置、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2020年11月1日晚,综合行政执法局接群众举报,在绵虒镇羊店2号桥旁有人涉嫌盗挖运输砂石。综合行政执法局赓即派出执法人员对现场进行控制和勘验。在县公安局、绵虒镇政府全力配合下,截止11月2日下午,共扣押涉嫌运输砂石车辆5辆,保存非法采挖砂石装载机1台,封存砂石1400余方。执法人员王志林说:“我们与主管部门和各乡镇打好组合拳,相互配合,对各个破坏河道管理方面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2017年以来,在环保新常态新要求下,汶川县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按照中央、省、州环保督察组要求,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展开了43家砂场取缔拆除工作,截止2020年12月已全面依法完成拆除。
有序开展河道清淤砂石外运
聚焦生态绘就改革“总蓝图”
汶川县围绕“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高质量发展”要求,将砂石资源管理、河道及拦挡坝清淤疏浚工作作为践行“两山”理论、防汛减灾的重要抓手,谋定了按照国资规范化管理和资源巿场化配置“双轨制”原则,以规范管理、矛盾化解、专项整治、建强队伍“四轮驱动”为抓手的《汶川县深化砂石资源利用及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举全县之力推进政府依法统一管理砂石资源,建立科学疏浚、科学开采、持续利用、管理规范、安全有序的砂石资源管理新秩序,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岷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奋斗蓝图。
汶川县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汶川县深化砂石资源利用及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强力推进深化改革工作,着力构建科学疏浚、科学开采、持续利用、管理规范、安全有序的砂石资源管理新秩序。注资2000万元成立汶川县三创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受政府委托承担全县河道整治、地灾治理工程、拦挡坝清淤所产生砂石资源的统一处置;在2021年4月9日在州交易中心汶川县三创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成功以3.64亿元竞得汶川县河道砂石资源开采权3年。汶川县三创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邹进表示:“设立三创公司,实现了国有平台公司依法统一经营管理全县砂石资源的核心目标,使得汶川县深化砂石改革迈上重要台阶,推动了全县砂石经营管理规模化、智能化、集约化发展。”
为进一步规范管理全县砂石资源,结合全县河长制工作的开展,汶川县严厉打击涉河、涉砂领域的违法行为,强化“人防+技防+物防”措施,全程信息化在线监测,进一步规范有效、安全有效,确保国有砂石资源颗粒归仓,切实维护河道防洪和水生态安全,树立良好的社会氛围。
“以水养水、治水兴水”,汶川县积极探索河道疏浚排危与地灾治理工程捆绑实施的路径,构建清淤成本和地灾治理工程加固、维护再投入机制,全力确保生态安全。
推进砂石资源规范化管理
科学规划 新建砂石加工厂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对砂石的需求越来越大,砂石市场空间也随之进一步扩大,汶川县地质灾害频发、河道拥堵严重、砂石资源储量大、质量优越,加之临近成都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随着都四轨道项目、国道317改线项目、扶贫民生等工程建设加快,县域内砂石材料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收获“金山银山”是汶川县砂石产业链发展的必经课题。
汶川县计划分别在水磨、映秀、绵虒、威州建设砂石加工点,按照环保要求,实现污水零排放。生产设备采用国内最新的智能设备,严格按照环保相关要求进行设计施工,采用智慧砂场管理系统进行科学管理。
汶川县以《十四五规划》为契机,谋定砂石下游产业链发展路径。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在漩口工业园区引进专业从事生产装配式新型建筑材料的企业,计划投资6000万元,占地50亩,年产量达60万吨,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约3亿元。下一步汶川县还将大力发展砂石混凝土加工产业,根据县域地理条件,分“南、中、北”三个片区,自建商混站或对现有中小型商混站进行并购整合,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绿色化混凝土加工站,供应全县工程项目使用。
全力筑牢岷江上游生态屏障
持续发力全面推进河长制
2017年以来,汶川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转变,确保岷江流域汶川段水环境安全与整洁。
汶川县建立了由县委书记担任县级第一“总河长”,县长担任县级“总河长”的河湖长体系,共设置县级河长11名、县级湖长2名,镇级河长34名、湖长4名,村级河长58名、湖长7名;设置河湖警长40名,县级联络员单位11个、河道管护员30名。
坚持推进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户的管理,推动节水行动,有效保护了岷江流域水资源。加强水域岸线管理保护,为河道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河道治理,大大提高岷江流域汶川段的防洪能力,理顺了河岸线。加强水域环境治理,规范了河道采砂管理,加强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监管。开展河道环境清扫,截至目前共清扫河道内垃圾52吨。加强水生态修复,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做好岷江流域生态治理,积极开展岷江流域治理规划,通过持续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水生态修复,岷江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减缓,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做好岷江水污染防治工作,开展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通过岸上治理,有效遏制了污水污物向河道的排放,保护了岷江流域水质安全。
汶川县还积极主动与茂县、理县以及都江堰建立联防联控协调机制,有效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各个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岷江流域综合治理,岷江流域出境段面水质达Ⅱ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
从河谷到高山,从农村到城镇,一幅幅秀美壮阔的绿色画卷在汶川大地徐徐铺展开来。绿色,不仅装点着汶川人的新梦想,也装点着生态发展的新篇章。绿色创新理念推动汶川加快发展砂石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新型装配式建筑采料、商混搅拌站及生产废弃淤泥的再次深加工利用,预计第一年实现经济效益0.8亿元、第二年达到1.3亿元、第三年达到1.8亿元,力争政府财政年经济效益增长5000万元以上,形成汶川县域新的产业经济增长极。“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在绿色打底的画卷上,汶川正一笔一画勾勒着生态家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