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下午2点28分,在舟山定海册子岛的省交通集团大皇山矿一号码头,传送带源源不断地将
砂石骨料输送到“锦鹏188”号货船上,现场烟花齐放、鞭炮齐鸣、掌声雷动。这正式标志着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
砂石骨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今年的砂石生产、出运量双双突破1000万吨,在全国大型矿山中名列前茅。
在运输船解缆起航的汽笛声中,浙交矿业这艘以构建骨料、商混、物流一体化产业链为目标,以建设绿色科技示范的矿业“航母”扬帆远航。
一流科技+人才队伍
是实现“两个千万”的动力引擎
走上繁忙的大皇山矿区,可见39辆载重60吨的矿用自卸车来来往往,不断将矿山上的石料运到旋回破碎车间,大块的矿石通过
粗碎、中
细碎、筛分等全自动化的生产线,成为优质的砂石骨料产品。
偌大的车间中,全是智能化、自动化的流水线,几乎看不到操作工。在这个车间中,每小时砂石产量高达800多吨。这正是基于浙江交投矿业有限公司(下称浙交矿业)的大投入。至今,矿山总投资近40亿元,引进国际一流的全智能水洗整形工艺生产线,总产能超3000吨/小时,可产出多种规格的高品质砂石骨料,能根据客户需求定制骨料。
而且,该公司还构建一套矿山自动化集中管控平台,利用倾斜摄影技术、三维GIS、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将矿山三维资源储量管理、视频监控、边坡在线监测、破碎DCS系统等生产工艺过程及其引起的相关现象进行三维数字化建模和集中管控,实现对矿山生产调度、安环管理、应急指挥,提高矿山少人化、无人化运行水平。
为了更好地提高砂石质量,浙交矿业公司还全过程进行采取湿法工艺生产。湿法工艺在提高了砂石品质的同时,也能够有效的环保除尘,极大地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筛洗下的较细的颗粒再通过工艺流程生产出精品机制砂,满足了高端市场需求。
智能化的机械设备是“筋骨”,而优秀的人才和产业工人则是企业的“灵魂”。生产技术部,是整个矿山生产的核心部门,通过不断招引专业和骨干人才,使公司核心竞争力得以大幅度提升。该部门负责人徐巍说:“我们通过深度人才培养计划,健全薪酬奖励和人才晋升机制,让公司涌现出不少拉得出、打得响的业务精兵。”
机修主管韩杰,尽管年龄不大,但兢兢业业,无论多晚,无论是否值班,他都会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一遇到问题,马上带着机修工人奔赴一线解决问题。
来自陕西的工程技术人员吕可,负责污水处理和码头出运工作。“他能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遇到困难从不叫苦,总是第一时间想解决的办法。更值得称赞的是,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还学习了其他岗位的知识,目前是个全能型人才。”徐巍说。
王凯,是中央控制室班组长,控制着整个生产线的“心脏”,设备运行状态、检修状况、生产进料及产出情况等,他全程指挥。你想象不到的是,他年仅26岁。
此外,市场营销部也为“破千万”立下了汗马功劳。上半年,他们跑上海、苏南等地,进行市场调研,寻找目标客户,培育战略市场,实现上半年新增重要客户6家,一般客户2家,月需求量达到60万吨。
“去年年底,矿山刚刚建成投产,试运行也才产190万吨,今年目标任务定为1200万吨。”浙江交投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君瑞说,正是一流的机械设备,科学的管理制度,再加上一群专业、忘我的人才队伍,才能实现两个“破千万”的宏伟目标。
“两战”攻坚+提能增效
用“党建引领”锻造一支交投铁军
让所有人始料未及,一场疫情,使交投矿业这艘刚刚起航的巨轮又遭遇了“顶头风”。
但,除了迎难而上、同时打赢“疫情防控战”和“生产攻坚战”,让矢志成为千万吨级绿色标杆矿山企业的浙交矿业别无选择。
“整个公司96%的人是市外人员,还有50多技术工人来自四川、安徽、陕西等地,缺谁都不行。当时复工复产压力大。” 浙江交投矿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王树辉说,公司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及时到岗到位,制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应急处置等工作方案。在获得复工复产许可后,公司又克服了很多困难,联系属地政府,辗转四川、安徽、陕西等地,派专车将50多名工人接回。
为了克服疫情影响,矿区实行边建配套设施边生产,先后开展25项攻坚项目,一场“奋战三百天,夺取全年红”的攻坚行动打响。
首先,矿区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加速释放产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大皇山矿实现了道路硬化和绿化,完善了排水系统,建成了封闭厂房、新码头和炸药库,完成了矿区道路、生产车间及出运码头的照明系统安装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矿区的生产和出运作业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
其次,矿区大力实施技改,实现提能增效。他们完成粗碎车间2台机械臂安装,取缔挖掘机作业,提高旋回生产效率;完成新增2台压滤机和超细砂系统安装及调试,解决生产线产量提高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成品产量,减轻污水处理和泥饼出运压力;完成
振动筛参数优化,基本补齐筛分能力不足的短板,大大提升生产能力,实现生产线降本增效……
在党建引领下,在浙交矿业全体员工迎难而上的“战斗”中,矿山取得了一个个骄人的成绩,也实现了一个个年初看起来的“不可能”——提前15天启用新码头;提前20天启用炸药仓库;提前25天拿到安全生产许可证;7月启动国家绿色矿山申报工作;8月18日,通过申报初评,并取得964.2分的高分成绩;9月5日,矿山通过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创造了“舟山矿速度”。
目前,浙交矿业最大日产量达到6万余吨,最大日出运量达到了7万余吨,预计今年底前矿区总产量可达1300万吨,将实现产值10亿元。为了继续提升产能和骨料质量,目前矿区又投资1.5亿元启动了新生产线建设,预计明年初就可投产。
绿色智慧+品牌引领
向建设智能化、绿色矿山迈进
生产、出运砂石量双双破千万,并不是牺牲质量,牺牲环境换来的,反而浙交矿业正不断向智能化、绿色矿山迈进。
在建设伊始,矿山就安装了中控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自动出运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既提高了管理运营效率,又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为智能化矿山、数字化矿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8月,大皇山矿还建成了智慧矿山管控平台。智慧矿山管控平台记录着生产出运环节每台设备的能耗、每日水电消耗的数字。通过建设这一数字化的管控平台,不仅极大地节约了人力,而且能对矿区日常运行的关键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我们通过该平台,实现了过程成本数据统计精准管控,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张君瑞说。
同时,矿区通过建设全省首个砂石骨料研究院,不断研发高品质砂石骨料,推进矿区环境、产品质量、品牌价值的进一步提升。“我们正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满足高品质混凝土和建筑市场需求,进一步打响浙交矿业品牌,为更多高端用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浙江交投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智表示。
今年5月,浙交矿业正式启动申报国家级绿色矿山,先后投入绿化资金2000多万元进行绿化美化及景观设施建设,矿区绿化面积超过26000平方米;还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实现噪声、大气污染物的动态监测;利用峰谷电,实现吨耗电费从年初的0.85元/吨降低到目前的0.66元/吨;推进水库引水工程,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每年节约水费300多万元;投入近700万元建成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了最高破碎效率、最佳最终产品质量和最低吨生产能耗,矿山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5%……
目前,浙交矿业以高分通过国家级绿色矿山的省、市级评审,正向着创建为国家级绿色矿山全力冲刺,同时,公司又将目光朝向“高新技术企业”,以先进的生产设备、高端绿色的生产技术与工艺流程、借高水平智能化装备,积极打造“花园式矿区”。一艘集科技、绿色、创新为一体的矿业“航母”正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