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共包含五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为: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据了解,早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就明确提出,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据业内估计,2018至2020年,农村基建规模或将达到4.52万亿元——可以预见,2020年,农村基建规模将在万亿级。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
——“要想富先修路”,无论是补上突出短板,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农村公路为代表的基建
项目都是必需的支撑。2020年,基建“补短板”将是农村工作的重点。
“中央一号文件”内容截图
尤其是,“中央一号文件”第二部分开头指出,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每一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都是聚焦“三农”问题
那么,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公路为例,中国农村公路的缺口有多大?
我国真正意义上实现所有县通公路,也不过是在2018年1月底。标志是:墨脱公路正式全年通车!
西藏墨脱县这条仅仅117公里的县级公路,修了近50年,2013年通达。从通达到全年通车,中间又花了5年!
而县级以下的农村,不通公路的地区更是数不胜数。这两年,我国加大了农村公路的修建步伐,中东部多地逐步实现“村村通公路”,但是在广大西部和偏远山区,“村村通公路”仍任重道远。
2020年,将是我国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关键一年!
据交通运输部消息,截至目前,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超过404万公里。自2003年提出“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起,近20年里,累计投入中央资金超过6120亿元,累计建设和改造通乡镇、通建制村公路超过230万公里。
2020年交通运输部将继续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交通建设项目更多的向进村入户倾斜。全国各地也陆续发布了2020年农村公路建设的目标,下面以北京、江苏、山西为例介绍。
北京——将努力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全面协调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面实现“四好农村路”总目标,铺就全面小康路。目前,北京乡村公路列养率已达100%。
江苏省——去年12月,江苏省《全省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2020年前江苏所有行政村都要通上双车道四级公路。2019年12月31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全省将新改建农村公路3000公里、桥梁1000座,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4000公里。
山西省——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加快农村公路提档升级。2018到2020年,山西省将实施建制村和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工程2.3万公里,实施养护提质改造工程3.2万公里。到2020年,基本实现县乡道路安全隐患治理率100%。
农村公路不仅在建设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在管理养护方面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该文件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提出了要求。
特别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省、市、县三级公共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的总额不得低于以下标准:县道每年每公里10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5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3000元。
这意味着,仅仅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方面的投入,至少是:
404万公里×(10000+5000+3000)元/公里==727.2亿元
2020年将是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未来农村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未来,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持续推进,助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那么,我国农村地区以公路建设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潜力有多大呢?首先看中国农村人口有多少?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末,我国总人口突破14亿,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5162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0.60%。
我国乡村常住人口5.5亿人,远远超过美国总人口3.3亿。农村公路、自建房、水利设施等各类项目建设还远远不够,农村基建“补短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
砂石骨料。
当前,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探寻经济发展的的新动能,对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今年初遭遇“新冠病毒疫情”的背景下,我国应该着力于投资未来——农村市场就是其中之一。
开发、挖掘、培育农村市场的潜力,就必须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仅仅是各类基建项目,还包括5G项目、新能源项目等——也就是所谓的“新基建项目”。
经济发展,基建先行;
砂石骨料是基础设施建设用量最大、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原材料——甚至包括“新基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