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2018年全球工程
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2018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PLUS50(51至100名)强排行榜”在北京发布。该榜单由《中国工程机械》杂志制作,自2002年至今已经连续发布17届。近5年来,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销售额首度回升。
环球破碎机网结合2018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统计结果显示,环球
破碎机网结合2018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统计结果显示,
破碎筛分设备制造商山特维克、特雷克斯、维特根集团、美卓、阿斯太克位列榜单。其中山特维克实现销售额44.66亿美元位列第10位,特雷克斯43.63亿美元位列第11位,维特根集团36亿美元位列第14位,美卓24.84亿美元位列第19位,美国阿斯太克11.85亿美元位列32位。
2018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销售额总计1664.11亿美元,增长28.38%;营业利润156.27亿美元,增幅高达170.88%。
虽然50强的总销售额、营业利润双双增长,但二者的增长原因并不相同。
50强销售额的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和中国市场的大幅增长。从国别看,本届50强榜单上,销售额增幅超过40%的企业共计12家,其中9家来自中国;2家来自日本;1家来自瑞典。
营业利润的增长,主要原因是规模较大的企业营业利润的大幅改善。尽管全球最大的制造商卡特彼勒,工程机械业务销售额增幅为24.83%,低于50强企业平均水平;但其营业利润增加33.45亿美元,增幅高达554.73%,对50强营业利润的贡献率就达到21.41%。
排名前10强的制造商,营业利润增加总计66.39亿美元,对于50强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40.48%。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商柳工,营业利润增幅高达636.68%。
从所处细分领域来看,全球产业拥有土方设备、矿山设备两个板块的制造商,增长势头最为迅猛;而来自其他细分领域的制造商,发展势头被映衬得稍显平淡。
“五强”存变,第一阵营竞争加剧
全球工程机械产业,从销售额看,前10强特别是排名第3到第10名企业,对三甲、五强位置的争夺,空前激烈。
尽管继续保持第一,但卡特彼勒和第二位小松之间的销售额,仅仅相差65.12亿美元,为2011年以来最小。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恰好是卡特彼勒收购比塞洛斯的那一年;此前的2010年,卡特彼勒和小松工程机械业务销售额,仅相差23.69亿美元。世事轮回,当小松将久益矿山设备业务纳入麾下后,二者之间的差距又开始拉近。
前10强内,第2位和第3位企业之间的差距,目前已经达到最近5年来的高点,为116.12亿美元。看起来,小松收购久益之举,不仅拉近了它和卡特彼勒之间的距离,也拉开了它和第三名之间的差距。
全球产业,制造商对于第三位的争夺由来已久。自2011年开始,日立建机、沃尔沃建筑设备、特雷克斯都曾坐过“全球第三”的位置,但无论是谁都没有保持过三年以上。
三甲之外,第五的位置,利勃海尔尽管是“常客”。但过去五年,利勃海尔位居第5位时,与排名第6位的企业,销售额差距最小时仅为1亿多美元。
市场增长,让更多制造商将目标投向三甲和五强。从现代重工独立出来的“现代工程机械”也提出进入全球5强的目标;而同为韩国企业的斗山,则是更早就喊出了成为全球三甲。
此次榜单上,山特维克再度进入前10强,但其在中国市场表现却令人唏嘘。同为矿山设备制造商的安百拓,因为业务分拆出售建筑机械板块等因素,规模受到影响;但却借助与红五环的合作、本地化产品线的完善等,在中国市场表现抢眼。
变
最近一年,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各种调整、买卖、重组、分拆,充斥其中。
涉及到路面设备的并购,有两宗,分别是约翰迪尔收购维特根,法亚收购阿特拉斯·科普柯建筑设备业务(主要是戴纳派克路面设备业务)。约翰迪尔的大手笔,可谓一次互补性颇高的交易;法亚则借此,将曾经的压实设备领先品牌戴纳派克收入囊中。维特根的全球产业领先地位、技术实力、发展的稳健性近年来有目共睹,而戴纳派克几经金融资本转手后,至少中国业务已经难以为继。下一步是否会在中国市场被“复活”,还要看法亚的战略与手段。
在完成对久益的收购,小松又收购了全球采矿设备方案解决供应商——Mine Ware公司。用37亿美元的价格拿下久益,相比卡特彼勒2011年斥资86亿美元收购的比塞洛斯,小松的这笔买卖,无疑在收购时间选择和价格上,都更加划算。不过最终结果如何,还需市场考验——卡特彼勒收购比塞洛斯之后,包含自身原有矿山设备业务、比塞洛斯业务的“矿山板块”,2012年销售额曾达到211.58亿美元。但此后至今,该板块销售额一路下滑;2016年跌至低谷为57.26亿美元,2017年反弹至75.04亿美元——但与当年86亿美元的交易价格相比,难免让人心生感慨。
尽管近年来销售额增长有限,但2017年卡特彼勒的利润水平却得到明显改善。其建筑设备业务营业利润几近翻番,矿山设备则扭转上一年巨亏10.47亿美元的局面,营业利润达到6.9亿美元。
最近一段时间,日本企业动作颇多。除了小松之外,日立建机出售了其所持有的日立住友起重机部分股权,同时又收购了澳大利亚Branken公司多数股权,后者是澳大利亚矿山部件及相关整机制造、销售企业。神钢则是大刀阔斧对自身东南亚业务进行整合,并收缩中国战线,撤出与成工的合资公司,将发力重点明显转到美国。
曾经凭借资本运作在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叱咤一时的特雷克斯,2017年继续“卖卖卖”——剥离了物料搬运及港口解决方案业务后,又将印度生产两头忙、滑移装载机产品的工厂出售给曼尼通。与此同时在中国,特雷克斯与曾经的合作伙伴分手,开始独立以Powerscreen品牌拓展中国破碎筛分市场;而过去多年来维特根在这一市场中,一直堪称一枝独秀。经过一系列“卖卖卖”之后,特雷克斯手里剩下的都是“王炸”——排名全球绝对领先的高空作业设备业务和起重机业务。
全球化&中国化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迅猛回升,中国以及新兴市场再度成为全球巨头关注的焦点。
中国市场快速上扬对卡特彼勒全球工程机械业务增长贡献颇大,但从销售额占比上看,中国业务还算不上“大”。尽管如此,卡特彼勒在中国依然颇下功夫。针对中国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卡特彼勒推出了低配版的20吨级GC系列挖掘机;与此同时,在全球其他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卡特彼勒则是推出了其他系列换代产品320、323型挖掘机等。如果将卡特彼勒过去多年来的全球和中国布局、未来发展战来尤其是新兴市场战略串联起来看,中国对于卡特彼勒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海外市场”,更是“其深化自身全球战略的重要支点之一”。
类似的还有安百拓。从阿特拉斯·科普柯独立出来之后,安百拓可以将更多精力、资源,集中到矿山设备市场开拓上。全球领先矿山设备制造商中,安百拓堪称第一家搭建“中国本地化产品线”的企业,PowerROCT40型产品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随着本地化程度提升、中国型产品上市,安百拓中国业务规模也是水涨船高。
但也并不是说所有国外品牌都能“做好”中国市场。神钢收缩,凯斯等曾经风光的品牌近年来愈发“默默无闻”,这都显示出:不同国外品牌在中国的拓展成果,正在发生分化;对于国外企业而言,扎根或者留存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最后的窗口期”,正在慢慢关闭。
国外品牌进入中国接近“尾声”,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则是刚刚拉开帷幕。
本届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榜单中,入榜的12家中国企业,海外销售额增长迅速。
当然,如果结合海外资产、海外员工等指标看,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指数仍然不高;特别是相比同样拥有巨大本土市场的美国企业,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拓展上的差距,依然明显。毕竟,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仍处于初始阶段,全球布局、海外目标市场本地化等方面,还有很多功课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