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何去何从?如何避免被人偷排下水道?这历来是城市管理的难点。正大兴土木的琶洲岛上,记者走访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负责施工的宝境广场发现,该大厦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约5000立方米建筑垃圾摇身一变成了建筑材料,不仅成功实现建筑垃圾的近乎零排放,整栋楼建筑成本也节约400多万元。

据介绍,该
项目已评为“全国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其建筑垃圾近乎零排放的“秘诀”将传授给琶洲其他众多摩天大楼,减少扰民的同时,也减少摩天大楼给环境带来的负能量。
我国建筑垃圾再利用率低
据悉,建筑垃圾可以制成再生骨料,生产建筑制品,或直接用于道路基层和底基层等。欧盟国家每年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日本、韩国达到97%。但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大多以填埋或堆放处置为主,资源化率不足10%。我国不少建筑垃圾还违法排放进城市下水道、江河湖海,成为环境的负能量,得花费巨额资金清理。
据统计,中心城区污水管道近年遭受野蛮施工破坏将近60处。沥滘污水处理厂5月清淤时就发现,处理池内淤积的泥沙厚度达到3米。清理完仅一个月,又因进厂泥沙过多,导致二沉池刮泥机损坏。中心城区污水厂去年1~4月数据显示,进水悬浮物严重超标的情况共出现22次,大部分系泥浆水偷排入污水管,导致污水处理厂检修频率激增,停工期间处理不了的生活污水被迫直排珠江,危及水环境。
关键在从源头减少建筑垃圾
为减少建筑垃圾偷排进管网,市净水公司加大了管网巡查人力、物力投入,安排养护人员分片区实行日夜巡查,并对权属区域内的在建工地建立档案,及时向施工单位做好解释沟通,主动告知污水设施的保护要求。同时,对一些大型工地进行蹲守,对部分可疑泥罐车进行跟踪,防止其偷排泥浆水。一旦发现违法偷排行为,即申请水政执法。
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污水管道是网状分布,长达1500公里,且偷排时间不固定,与偷排分子打“游击战”,执法人员疲劳奔波,往往执法人员到现场后,偷排人已经走了。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践行绿色建筑的理念。
记者上周五走访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负责施工的宝境广场了解到,通过一系列优化设计,约5000立方米建筑垃圾,大多数被回收利用,变成建筑材料,不仅实现了零排放,还节约了建筑成本。
1 清洗泥沙 防污染下水道
工地的钢模板、铁架子乃至板房,全部是可重复利用的,照明也采用节能LED灯。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工程师骆军说,车辆进出工地得洗车,清洗车辆的水流进三级过滤池后,在二次供水池中收集起来重复使用,不仅避免泥浆走进下水道,也节省了水费。
2 基坑挖沙土 40%再回填
骆军介绍,宝境广场挖地基产生的泥土、泥浆等一共有30多万立方米。按以前的做法,泥土、泥浆要外运,部分违法人员会将其排入江河湖海或者下水道。但现在,施工人员可以根据材质将有用的堆到一边,其中40%作为回填所用。
3 打碎支撑梁 回填入基坑
骆军说,以前,支撑梁完成使命后要外运,得花28万元;而地基搞定后,需要回填空隙,得花48万元。而现在,工地购买了一台炮机,将支撑梁
破碎成石块重新利用。骆军说,将支撑梁破碎成石块后回填,仅仅要花2万元买一台
破碎机,雇一个工人。一项简单的工序优化不仅让建筑垃圾零排放,还能节省70多万元成本。
4 高层滑滑梯 回收混凝土
在建大楼过程中,每一层都会产生建筑垃圾,如浇筑混凝土、批荡。宝境广场一共多出了约1000立方米混凝土余料,在设计初期,宝境广场每一层就留有一个建筑垃圾的收集口,1000立方米混凝土余料犹如坐“高层滑滑梯”,统一回收到负二层,被用来浇筑临时排水沟的盖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