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时代,建材行业还完全没有“绿色”的概念,水泥工业还是一个“标准”的污染型行业。不过,节能减排、降耗环保等全新的理念和国际化的思维,却已经在那一代的部分建材人心中渐渐生根发芽。
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从立窑向新型干法窑过渡和转型的大趋势。如果说水泥工业的绿色化转型从何时开始,时间应该在这个时期有一个闪亮的定格。
高长明便是那一代拥有先进思想的建材人之一。在从立窑等高耗能窑炉向更为环保的新型干法时代迈进的过程中,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期间的辛酸苦辣和点滴故事,像指路灯点亮着传统建材工业又一轮绿色转型的未来之路。
说到30多年前的高污染立窑,对于高长明来讲是一块心病。
“80年代初,当全国水泥厂还都是小立窑的时候,我每次出差坐飞机都会有意识地透过舷窗向下望,每当看到乌烟瘴气的一团黑烟,就能猜出到了哪里。比如在山东省看到黑烟,下面就是枣庄;在河北省看到的黑烟,我就猜到了鹿泉;在湖南省看到黑烟,那一定是到了长沙。这团团的黑烟下面藏着多则几百、少则几十个小立窑。”
每看到这样的情景,他都会在心里算一笔账:湿法窑和中空干法窑的粉尘浓度排放高达300~400毫克/立方米,当时的新型干法水泥窑的粉尘排放在100毫克/立方米,如果我国水泥厂都能尽少的排放粉尘,这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见过高长明的人,都会因为他的外表对他印象深刻。谈吐雅致、有腔调的生活态度从他的言谈举止间显露出来,然而让你对这位八十多岁老专家心生敬仰的,是从他亲身经历的故事开始。
出生在十里洋场的上海,少年时与英美同学同班12载,奠定了高长明娴熟坚实的英文基础,是我国水泥工艺专业的第一届大学生。年轻时曾对二十多个国家的水泥公司进行深入的考察调研,并在世界一流的老牌跨国水泥公司和水泥装备公司参与技术实践。在天津院科研处工作了很多年,尽管早就到了退休的年龄,但高长明依然坚守岗位。
直到1996年,高长明64岁那年离开了一辈子热爱的工作岗位,本打算告老还乡的他却收到了来自美国、德国、丹麦水泥装备设计公司的邀请。高长明面对着这四家国际领先的水泥公司,难以作出抉择,于是就提出了一个要求:“在为国际水泥公司服务的同时,我必须还要为中国水泥工业服务,哪个公司认可这一点,我就去哪家公司。”
不管是在天津水泥设计院做科研处处长,还是退休后在丹麦史密斯水泥公司任高级顾问,高长明始终保持一个身份——作为中国水泥工业服务的技术专家,为中国水泥工业无限奉献,一生都沿着环保、节能、降耗、增效、利废、降污、低碳、减排的思路和理念坚持求索。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水泥工业正处于湿法窑向新型干法窑转型的重要时期。“当时我国正在建冀东和宁国日产4000吨的新型干法
水泥生产线,这两条生产线的全套设备皆引进日本”,高长明陷入回忆之中:“筹建一个新型干法水泥厂的全套进口设备的费用平均在一亿美元,建完冀东和宁国之后,还计划在湖北省再建一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当时高长明从国外考察归来不久,或许是对国际一流水泥厂更加了解,或许是对中国水泥工业更抱以信心,当时作为天津水泥设计院科研处长的他,大胆地向国家建材局提出了一个建议:把原本在湖北建厂的一亿美元拿来去买新型干法水泥厂的关键设备的专利和制造许可证。
“宁可少进口一个水泥厂,也要学会自力更生。”
这个建议一提出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首先,每个关键设备来自全世界不同的国家,需要对一个个国家、一家家公司、一项项专利逐一进行谈判;其次,国外的制造工艺与国内的技术标准区别很大,所有的图纸资料都是英文,需要大量的翻译、消化、吸收、转化等工作;再次,这样的设想在当时其他行业还没有先例,能否成功,对中国水泥工业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一条现代化的新型干法水泥将近有20多项关键专利设备。从
破碎机开始,到堆取料机、重量喂料机、生料立磨、均化库、
提升机、预热器、分解炉、电收尘器、袋收尘器、高温排风机、篦冷机、减速器、选粉机、包装机……全套关键设备的专利和制造许可证买下来,总共需要8千万~9千万美元,算下来,每项设备的专利图纸平均需要500万美元。”高长明回忆。
他和当时的国家建材局负责人在算完这笔账之后,认为以上的困难经过努力都能够克服。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笔钱花得值。经过多次的讨论,在天津水泥设计院和国家建材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批准下,决定大胆尝试这个建议,下定决心自力更生,中国建材人自己制造新型干法水泥厂的全套关键设备。中国水泥的新型干法时代就要到来。
一晃便是十几年,高长明和天津水泥设计院日以继夜,终于完成了这项史无前例的大工程。
高长明向记者讲述:“我们与各个国家购买设备专利的谈判过程漫长而曲折,在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国外水泥专家的敬佩,经过三四年的时间,我们终于把20多项专利买了下来。”
20多项专利的图纸运到国内,首先是由天津院进行翻译、消化、吸收和转化成符合中国的制造工艺,然后再运送到有关的制造厂进行试制,还要经过反复的试用和改进,这又是一个庞大的工作量,高长明带领团队对每一项关键设备进行攻克,花了近十年的时间。其中有个别设备的转化过程并不顺利,绿色转型的道路充满了曲折。
当年,天津水泥设计院向国内水泥厂卖设备的设计图纸。高长明回忆:“当时我们没有专利的概念,收取的是印刷费用,天津院设计图纸的收费标准是每公斤10块钱,建成一个水泥厂所需要各个工种的全套设计图纸共有8套,总重量共一吨,总价在一万人民币以内。”
而高长明从国外买来的新型干法水泥窑的20多项设备图纸的价格却将近一亿美元,这在当时,近乎是天价。当一箱箱图纸运到天津院大厅里时,引起了在场同事们的惊讶。
高长明清楚记得:“平均一项关键设备的专利和许可证的全部制造图纸和说明书可以装满四个木箱,每个木箱差不多半个桌子那么大。当我们把这些装满图纸的木箱拉进单位时,很多人都纷纷议论‘五百万美元就换来了四箱图纸?这些资料真的值500万美元吗?’”
顾不上众人质疑的目光,高长明和天津院与设备制造厂的工程师们便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转化图纸工作。“就拿一个例子说明吧,在20多项关键设备专利中,其中一项专利是大布袋收尘器的图纸,由于窑尾排放的气体量大、温度高,当时国内的湿法窑采用的电收尘器的效果明显比不上布袋收尘器的效果好。”
时间一晃30年有余,如今,新型干法窑早已成为水泥工业的标配。这个行业在新型干法时代又要经历一次巨大的绿色化转型和变革。
“没错,时代要求水泥工业必须不断以绿色环保为核心,去创新变革,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有分歧有疑惑,但这个思想不能动摇,行动不能停止。就像30多年前,那一箱箱图纸摆在我们面前,包涵的是当年最高级的技术含量,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转变。现在回头看,也承载着中国水泥工业绿色进程的延续。”
今年已经83岁的高长明,还在他热爱的水泥行业里发挥着余热。一生致力于用毕生所学创造有利于实现社会、环境、水泥工业三方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探求水泥工业的未知世界,已经成为了高长明一生的职业追求和个人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