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余泥渣土年产量达5000万方以上,其中可再生利用的建筑垃圾年产量约1000万吨,1万吨建筑垃圾需占2 .5亩地,那么深圳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至少占地2500亩,垃圾围城之势渐成。建筑垃圾不会自动降解,循环利用似乎是最佳选择,而这条解困之路走得也并不顺遂。

深圳余泥渣土年产量5000万方
建筑垃圾围城之势渐成
记者从市环卫处了解到,2010年至2011年深圳市余泥渣土产生量达到5000万方以上。其中,废弃混凝土块、砖渣和碎石等可再生利用的建筑垃圾年产量约1000万吨。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建设速度逐年加快,深圳余泥渣土的产生量逐年递增。市环卫处渣管科有关负责人表示,伴随着7、9、11号三条地铁线同时开工,预计2013年余泥渣土产生量比2012年递增10%左右。
建筑垃圾产生量日益膨胀,而城市的消纳能力却显得力不从心。2008年,深圳轨道交通二期工程的开工,全市由政府投资建成并处于运营之中的受纳场仅有1座,剩余容量不足100万方,而当年余泥渣土的产生量则超过1800万方。
矛盾,也自此爆发。
据市环卫处渣管科负责人介绍,2010年市属受纳场接收的建筑垃圾为334万方,2011年为425万方,2012年为472万方。这样的收纳量,相对于每年几千万方的余泥渣土产生量,显得微不足道。
剩下的建筑垃圾去了哪里?我们不得而知。
根据深圳市环卫处渣管科最近发布的《深圳市余泥渣土受纳场信息统计表》,深圳共有8家余泥渣土受纳场,剩余容量不足2000万方。
其中的部九窝受纳场、西海堤受纳场2家明确仅受纳轨道工程产生的渣土,南约积谷田受纳场仅收纳政府工程产生的废弃物,沙湖临时受纳场和金龟临时受纳场实际上因未办证已经封场。仅有3家受纳场向社会开放。
向社会开放的3家受纳场中,坪地新坑受纳场和龙岗同乐受纳场总容量均不足50万方,剩余容量仅有一半,大鹏长荣石场受纳场总容量为205万方。这样算来,向社会开放的受纳场容量在250万方左右。
实际上,8家余泥渣土受纳场中,沙湖临时受纳场和金龟临时受纳场容量都已经接近饱和,“这种受纳场的规模只有几十万方,一个大工地产生的垃圾都放不下”,受纳场相关负责人蔡先生透露。
尽管渣土产生量巨大,但并非每一家受纳场都是门庭若市,坪地新坑受纳场负责人告诉记者,新坑受纳场的业务量并不大,“一天一百车都不到,可能是嫌远”。
现状:建筑垃圾偷排乱倒猖獗 监管无力
4月18日,40多辆泥头车趁夜进入光明新区水源保护地楼村大屏障水库乱倾倒余泥渣土,接到报警的公明街道执法队赶到堵截了其中的9辆泥头车。随后,交警对9辆泥头车开出了冲禁令和超载的罚单,城管部门也根据每立方2000元的处罚标准,开出20000元的罚单。
实际上,深圳建筑垃圾乱倒现象,几年来一直屡禁不绝。4月初,库容量达400万方的受纳场水径,运营仅一年便已超负荷封场。其后的建筑垃圾乱倒现象愈加猖狂,20天来,关于建筑垃圾乱倒的新闻屡见报端。
据环卫部门不完全统计,今年1-4月份,仅龙华新区便在道路范围清理建筑垃圾16611立方米,清理费用达194万元,涉及路段包括福龙路、南坪快速、和平路、新区大道等。高发时,一晚所发生的乱倒建筑垃圾现象便多达十余宗。
与之对应的,是监管的被动和滞后。
据市环卫处渣管科有关负责人透露,1月份至4月份,城管部门处罚非法倾倒建筑垃圾事件16起,“逃跑的、证据不足,或者倾倒于闲置土地、高速公路的,我们都无法处罚”。市交警局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一个月来交警屡屡接到的建筑垃圾乱倒的举报,但真正抓获的仅有3起。
2005年4月,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规定:“未经核准擅自处理建筑垃圾最高将被处以10万元罚款”。记者从市环卫处了解到,乱倒建筑垃圾,城管部门按照每立方2000元的标准处罚。
记者了解到,对乱倒建筑垃圾行为的查处,可牵扯到城管、住建、交警、交委、街道综合执法队等多部门,深圳在余泥渣土管理方面有多部法规、政策。
然而,这些政策缺乏实效。警方目前对于道路上乱倒建筑垃圾的查处只能是“猫捉老鼠”,发现了开始追捕或者到重点区域进行伏击,城管承担了主要的监管责任,而城管部门则是发现有人乱倒建筑垃圾,才开始被动管理。
渣管科有关负责人表示,泥头车一般选择在晚8时到凌晨6时之间乱倒建筑垃圾,监管上存在难度,而且一般选择偏僻的、没有监控摄像头的新路、断头路,这就造成了取证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