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楼林立的城市背后,还有着拆除和建设时产生的数量巨大的建筑垃圾。中心城区每年仅建筑垃圾填埋就需占用不少的土地。同时,偷倒建筑垃圾的情况也屡禁不止,建筑垃圾大有“围城”之势。为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满足我市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的需要,今年,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我市建筑垃圾处置和综合利用工程即将开工,目前已经完成了环评报告、土地征用方案批复等手续,预计明年底将建成投产。
中心城区每年产生20万立方米建筑垃圾
在桥西区翠屏奄村附近的413县道两侧,随意倾倒的建筑垃圾堆在刚刚修缮一新的道路旁,显得十分刺眼,土方、石块有的已经堆成了高坡,有的则成了垃圾场。“这还是清理过的,去年来看堆得更厉害。”附近居民告诉记者。
其实,“垃圾围城”在城市周边地区早已屡见不鲜。
据初步统计,2008年至2011年,全市主城区建筑垃圾产生量达到460万立方米。2011年之后,虽然拆迁量明显下降,建筑垃圾产生量也明显减少,但仍维持在每年20万立方米左右。
这些数量巨大的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露天堆放在城市郊区,甚至倾倒在路边、河道,影响市容,也形成了公共安全隐患。建筑垃圾中包含石膏、水泥、白灰等建材,随着时间推移,会分解出硫酸盐、硅酸盐和碳酸盐等有害物质,长期露天堆放会污染地下水,严重影响到微观区域的生态平衡。
同时,随着城市化外扩,还要面临建筑垃圾再转移的问题,清理过程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年底,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对困扰旧110国道阎家屯段数年之久的建筑垃圾进行清理,共清理各类垃圾13000余方,花费达30万元。
“如此巨大数量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却很低。”市益源建筑垃圾处置和综合利用有限公司科技发展部长常永乐说。
一个可以消纳建筑垃圾,解决“垃圾围城”困境的有效措施正呼之欲出。
在桥东区人头山西侧,四面环山的僻静之地,将建成中心城区首个建筑垃圾处置和综合利用工程。这里距口里东窑子村4.5千米,周边500米范围内无村庄、医院等敏感目标,非常满足相关选址要求。
其实,项目的顺利开工建设,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艰苦的努力,更体现了我市实现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
据了解,早在2009年,我市就出台了《张家口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明确了市建设局为建筑垃圾的管理部门,提出了对建筑垃圾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置原则。在市政府及住建局的大力推动下,2013年8月成立了张家口市益源建筑垃圾处置和综合利用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对建筑垃圾的处置及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工作。今年,项目已经完成了环评报告、土地征用方案批复等手续,并将对选址完成三通一平。
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占地98.66亩,设计建筑垃圾处理规模为每年20万吨。按照相关规定,今后,承建单位要将建筑废弃物倾倒在规定消纳场所,经过专业公司分拣后,对可利用的部分进行
破碎、除铁、风选等工艺加工处理,制成不同种类的建筑产品、园艺景观产品和道路建设产品等;不可利用的部分则依据《建筑垃圾处理规范》集中进行无害化卫生填埋处置。到2020年,城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
“我们的工程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具有重要的环境和社会效益。不但可以减轻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还能更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实现既有资源的再生利用……”常永东说起项目的好处,掰着手指一条条如数家珍,语气中尽是骄傲。站在选址地,他仿佛已经听到了机器设备轰鸣的巨响,看到了一条绿色生产线为城市带来的价值。
(来源:张家口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