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主持研制的中国首台提升机昨日揭牌成为中信重工文化遗产
时下最抢手的男生莫过于理工男,精通机械、做事认真。其实,我们所熟知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也是一名优秀的理工男。他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专业学习,因汲取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后来主持研制出全国首台多绳摩擦式提升机,结束了中国提升机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生产刚恢复理工男逆袭完成任务
昨日,这台凝聚着焦裕禄心血的Ф2.5米提升机,在洛阳
矿山机器厂(现为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重工”)的厂区内,正式揭牌成为该公司的一项工业文化遗产。
这台Ф2.5米提升机曾在义马煤业集团观音堂煤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观音堂煤矿”)服役半个世纪,去年中信重工将其运回,经过整修,按照设计时的样子安置在厂区内,希望这台饱含焦裕禄精神的机器激励新时期的工人们。
听说这台提升机回来了,焦裕禄的工友、80岁的徐魁礼也到了现场,伸手抚摸着半个世纪前的老朋友,思绪又回到1958年的春天。
那时,焦裕禄是洛阳矿山机器厂一金工车间的主任,所有设备才刚刚具备生产能力,就接到要开始试生产我国第一台Ф2.5米提升机的任务,由焦裕禄担任总指挥,限定工期是当年国庆节前。
摆在面前的困难不言而喻。当时,洛阳矿山机器厂里的设备和图纸几乎全是从苏联引进,并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工作。因为原材料和零部件奇缺,技术和设备也相当落后,焦裕禄就带着工友苦干、巧干、拼命干,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
发挥理工男特性吃着馒头钻研技术
生产提升机的图纸是由苏联的图纸翻译过来的,关键部位加工可以依靠苏联专家的指导,但是大部分都需要焦裕禄和工友们自己研究。
晚上不回家休息对焦裕禄而言是家常便饭,常常一个馒头、一碗水就是一顿饭,退休职工史莲凤至今还记得,当时一金工车间有一条大板凳,焦裕禄熬不住了会躺在上面睡一会儿,身上盖一件常穿的大棉袄。
试生产过程中,从毛皮加工到装配,每一步都有技术难题。
烘装大齿轮这道工序是一个难题。徐魁礼记得,因为图纸没有说明烘装的具体办法,大家请教了苏联专家,苏联专家带着工人用了将近一天的时间,垒出来了一个大炉子,把零件嵌进炉子加热,利用齿轮受热膨胀后的缝隙把齿轮轴“塞进去”。
看了这方法大家觉得还可以再简单一点,有个“土办法”,就是直接用柴火烤零件。当时工人们对苏联专家都很恭敬,没有当面说出来,焦裕禄知道后,和技术员们商讨觉得可行,交待工人们晚上干,怕白天被苏联专家看见责怪工人。当天凌晨,焦裕禄来到车间,指挥工人们安装,第二天一早,苏联专家发现
轴承已经装好了。此后,烘装各种齿轮都用这种办法,一直用了好几年。
一般用20多年这台设备服役近半个世纪
在焦裕禄的带领下,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中国第一台Ф2.5米提升机的研制,交工时苏联专家围着提升机看了又看,连连称赞简直是个奇迹。
提升机研制成功之后,被调配给观音堂煤矿,结束了观音堂煤矿用蒸汽机提升运输的历史,提升能力较过去提高了一倍。此后的很多年里,观音堂煤矿所有的原煤都要通过这台提升机送上火车,一直用到2007年,观音堂煤矿对矿井提升系统进行改造,这台提升机才“退休”,整整服役了49年。
徐魁礼说,一般的设备使用20多年就不行了,这台提升机一直用了近半个世纪才“退休”,就是因为焦裕禄带领工人生产设备时,那种实事求是和认真的精神发挥了作用。
对比青年时期焦裕禄年轻人打心底服气
去年夏天,中信重工决定让闲置在观音堂煤矿的Ф2.5米提升机叶落归根,并用一台新的提升机将其换了回来。
在昨日揭牌现场,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握着Ф2.5米提升机操作台座椅的调节杆,演示了一下这个调节杆的作用,按下调节杆,原本的座椅后背会往后倾斜变成躺椅,长时间操作的工人可以靠着休息一下。
任沁新说,这台Ф2.5米提升机可谓新中国机械生产的代表作,老一代工人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硬是靠人拉肩扛生产出来的这台设备,到目前为止都是不落后的,每个零件都很精致。
看到半个世纪前制造的提升机至今还能正常使用,中信重工的青年工人高昆打心底觉得很了不起,觉得自己应该学习焦裕禄身上的那种吃苦耐劳精神,多干脏活累活。中信重工技术科工人连自军也有同样的想法,他觉得,对80后、90后工人而言,社会上的诱惑太多,能踏实工作非常重要,工作一天就要有一天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