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废塑料堆成山。据环保部统计,中国2014年废塑料进口量比2013年有明显回升,仅前三季度,进口量就达到了663万吨,废塑料最大进口来源地为中国香港,其次是日本、美国和德国。
进口到国内后,用
粉碎机粉碎。图为饮料瓶盖经粉碎后,变成颜色各异的塑料薄片。
粉碎后,再造粒、注塑,最终制成秧盘成品。每个月,胡喜超的工厂生产再生塑料2000吨,其中进口再生废塑料占30%。
由废塑料“演变”而来的塑料托盘在仓库里整齐排列。
在成品展示室里,胡喜超手持一块汽车零配件板,告诉记者这就是废塑料经过再加工后制成的产品。春节刚过,胡喜超便收拾行李去一趟北京,“参加全国塑料行业协会的会议,参与制订一套废塑料回收分送技术规范”,为节能环保助力。
塑料在加工热熔挤出过程中需要经过水冷却再切粒,为了节能环保,冷却水循环使用。
切粒通过
振动筛自动筛选出口径大小合格标准的颗粒,较长不合格的颗粒需通过粉碎机粉碎再利用。
十年前,工厂需要大量的工人对废塑料进行分拣分类等工作,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现在,引进科技创新设备,原来一条生产线需要8个工人配合操作,现在只需要2个工人就可完成一条生产线的操作,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成本。
再生塑料颗粒需要通过专业检测设备进行数据检测,严格把控质量,达到行业标准或客户需求后才能销售出库。
工程师在实验室操作“悬臂梁冲击式试验机”,用以测试塑料样品能承受多大的冲击力。
再生塑料样板需要接受拉伸试验,图为被拉断的瞬间。
洋塑料垃圾再生,是门简单的生意:进口垃圾、技术处理、加工成新塑料产品。
现如今,洋塑料垃圾再生,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各国废旧塑料进口到中国后,被以粗放的方式进行回收处理,继而引发了部分地方环境严重污染。在环保压力面前,“洋塑料垃圾”还应不应该再生?能不能再生?
一辆辆货车进出厂房,工人们有序卸货,包装膜边角料、饮料瓶盖、一次性口杯边角料等废塑料,被堆放在场地里,它们来自美国、欧洲、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国家。胡喜超是上海田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经营着一家以进口再利用废塑料为主业的企业,她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这些进口废塑料经过一系列机械化流水线的粉碎、造粒、水冷、切粒、脱水、注塑等再处理工艺,变废为汽车配件、衣架、工具盒等产品,销售给有需求的企业,废塑料得以再循环利用。”
胡喜超的第一桶金是“在浙江义乌回收废塑料、造粒,以配套小商品为主”,“15年前公司搬到上海”,她发现,进口废塑料领域商业前景诱人。
不止胡喜超发现了这个行当的利润,纪录片《塑料王国》导演王久良拍摄持续三年,走访了华北、华东、华南十几个集中回收处理洋塑料的基地,“洋垃圾处理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整个中国称得上成规模的废塑料处理中心,而中国专门针对洋垃圾的大概就有十几处,河北有,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甚至天津都有”,“按照2011年到2013年的海关数据,每年进口废旧塑料的数量是800多万吨,这仅仅是官方的统计数据”。
近几年,环保压力陡增,“洋垃圾会污染环境”的指责频频出现,“废旧塑料在清洗过程中会产生二次污染,熔炉过程中容易产生有害气体,工人的健康会受到损害。此外,塑料回收行业以小企业作坊式企业为主,一些没有回收资质、没有环评的企业保护意识没跟上,导致了资源浪费及二次污染的问题明显”。
2013年,中国海关总署联合有关部门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绿篱行动”,加强固体废物监管,打击洋垃圾走私。随之而来的是进口废塑料数量的减少、质量的提升以及价格的上涨,一大批不具资质的再生企业相应倒闭。最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如今的胡喜超正盘算着扩张业务、扩建工厂,做城市矿产资源再利用的完整产业链。
春节刚过,胡喜超便收拾行李去一趟北京,“参加全国塑料行业协会的会议,参与制订一套废塑料回收分送技术规范”。胡喜超或许还要从紧凑的日程表中腾出半天时间,因为有机构邀请她作科普演讲,说说“洋塑料垃圾”前世今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