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371-56079958 环球破碎机网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从此衰退?

2013-08-08来源:中国机械杂志

  2013年7月5日,烟台万华化工园区,在中石化、中石油、中化工、中核,中电等全国近300位大型建设企业专业人士的注目下,徐工集团研发的全球当前最大能级的四千吨级履带式起重机,将118米高1685吨重的化工丙烯塔起吊就位。作为连续十三年取得了高速发展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徐工四千吨履带起重机成功实现工程应用,标志着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最高端技术的产品领域,终于超越国外所有竞争对手,走上全球最高水平。

  但与之对应的,却是整个工程机械行业正在大幅下滑的实际。这个十几年来习惯了行业一年增长30%,听到某某企业一年100%增长也不会感到惊奇的产业,目前正面临着最为困难的境地,正在寻求着从“失速尾旋”中改出的路径。

 

  举目可及的惨淡

  工程机械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这已成为业界的共识。

  最具行业代表性、每有动作都会带来社会反响的徐工、中联、三一重工三家企业情况都不尽如意:

  2013年上市公司一季度报告显示,徐工66亿元营收,同比-17.09%,利润4.49亿元,同比-38.41%;中联59亿元营收,同比-48.64%,5.7亿元的利润,同比-73.61%;三一113亿元营收,同比-23.5%,15亿元的利润同比-43.9%。

  跟随国内工程建设的季节特征,中国工程机械行业,3、4、5月,是一年中最旺的月份,据了解目前二季度的情况延续了一季度的态势。

  实际上,2013年一季度行业经营情况大幅度急速下滑,还是处在2012年大幅回落的局面的基础上。三家企业2012年上半年报告显示:

  徐工2012年一季度营收和净利分别为-17.83%和-27.27%;其2011年同期的数字是43.54%和67.94%。

  中联2012年一季度营收和净利增长率则只有8.14和3.22%。而其2011年同期的数字是82%和175.46%。

  三一2012年一季度营收增长4.93%,净利增长5.30%,其2011年两个数字则高达90%和140.6%。

  国内市场需求急度下落的同时,在去年还作为行业市场亮色的海外市场,中国工程机械也遇冷。根据海关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工程机械行业出现了进出口双下滑的现象,一季度工程机械出口额33.22亿美元,同比-17.44%,同期工程机械进口额6.99亿美元,同比-59.7%。

  与此同时,整个工程机械行业上市公司的股价也几乎都跌至上市以来的最低价位。

  用工招工又是反映一个行业态势的关键指标。全国2013年十大招工数量萎缩的行业里,机械行业排位第一。与工程机械行业前两年一个企业动辄三五千人的大手笔相比,长沙人才市场综合管理部经理陈立明介绍:“从整体看,机械、能源的招聘岗位在萎缩。”长沙晚报报道去年底的湖南大学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的文章显示,三一等企业2012年的需求从上一年度的超过1000人,下降到100人左右。

  对于已经进入企业的人员,2012年初湖南三一重工更是出现了一次“裁员风波”,多家社会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从裁员30%和大幅降薪两个传闻开始,到雇佣双方多轮谈判为止,历时近两个月,风波才告消退,行业里变相裁员的普遍做法也就此浮出水面。

  7月,同属工程机械行业的熔盛重工出现了工人讨薪事件,该公司常务副总裁常建华介绍,公司2011年时有28000人,而如今只有约11000人,其子公司熔盛机械更经过了大批次裁员,2011年到2012年最高峰时,该公司在册人员达到1800人,而现在只有400多人。

  企业的状况传导到人才市场后,呈现出较为悲观的局面。目前2013年毕业季已经到来,作为扩招以来应届毕业生数量最大的一年,就业形势严峻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某机械专业论坛上,有人或发出了“13年比以前还要残酷”的感慨,或思索“我们这群机械应届生该怎么办呢?”


  起起伏伏的前世今生

  三家巨头企业尚且如此惨淡,行业内中小企业的处境也就可想而知了。行业企业“干四歇三”的情况十分普遍,一些工程机械行业中小企业甚至已经整周整月停工,经营十分困难,许多人回忆着过去十年的繁荣,期盼着奇迹出现。

  作出衰退结论的一个标准是,产出收入和就业连续出现六个月到一年的下行。

  回顾1999年以来工程机械行业的历史,大约只有两次类似的情况。一是2004年铁本事件处理时,通过行政手段对所有在建拟建项目进行停工重新核定规划,工程机械市场从5月应声而下,但仅仅持续九个月后,市场以报复性反弹的形态重上快速上升轨道。二是2008年美欧金融危机发生时,四万亿项目开闸,工程机械市场只经历了六个月左右的冰期,其后的反弹力度更强。十数年的时间,无论是五年周期,还是机械行业的十年周期,工程机械行业均未进行过实实在在的周期性的调整。人们已经习惯了需求繁荣。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历史虽长,但现代化阶段的起步,基本上可以按照改革开放前后,中日邦交正常化时全面引进日本工程机械产品技术时为起点。与80年代起中国经济三十年的大节奏一致,1999年以后的十数年是这个行业大发展的时期,经营规模,技术水准与前两个十年均有质的不同。加上为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而推行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大内需政策。工程机械行业得天独厚。

  在这种大背景下,工程机械企业更将信用销售方式引入市场,助推了行业的“无限”繁荣。最早出现的形式是银行按揭销售,2002年开始小有规模。除了四大商业银行以外,许多专业银行、地方银行均开展多种形式的工程机械产品按揭。2004年铁本事件后,按揭坏帐大幅增长,许多银行就此收手。但光大银行反而对这个市场进行了全面梳理,推出针对个私群体的一整套完备的工程机械按揭规则。实行总对总签约、各地各层支银执行的模式,很快成长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按揭第一行。至今,光大版本依然是整个行业按揭业务的范本。

  市场的需求被充分激发。由于当时中国工程建设领域的机械化缺口依然存在,加上混凝土行业行政命令的禁止散装水泥及现场搅拌强制,推行商品混凝土市场发展,刚性需求有力,购买能力不足。按揭使得个私经营力量大规模进入工程机械领域。据业内人士回忆,大约到2006年,保守统计整个行业的按揭销售比例就已经达到60%,而当时个私企业按揭购置工程机械的投资回收期平均约在三年,“摊上好的工程,日夜加班,最快不到两年就能收回投资。”

  进入的人越来越多,原来从业者也不断扩充规模,很快,银行按揭要求的资产、担保、首付比例的底限,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

  2006年,中联第一家获得了行业首个企业融资租赁的牌照,但运行近两年后,一位名叫万钧的空降高管,很快将融资租赁业务推上快速运营轨道。而三一早先就有一家名为中成的公司实施信用销售支持,其后到2010年一口气形成了中发、康富、汽车金融公司三家企业融资租赁性质的平台。徐工集团也于2008年正式成立了徐工租赁公司,开始向自己的客户提供企业融资的信用服务。

  离职前位居中联重科副总裁的万钧曾在2008年的一个公开的论坛上,划出了一个50%的企业融资渗透率标准,而当时已经首先在行业内做出规模的中联重科融资业务的渗透率只有38%。但仅仅万钧掌舵两年后, 2010年中联重科实现320亿元的营收,而融资公司的业务规模就已经超过170亿元。

  很快银行按揭在工程机械行业的信用销售中的位置便退居其次,而真正用现金全款购置工程机械的比例 “绝对在个位数,并且低于5这个数字。”

  与之对应的,是工程机械企业上市场公司报表中,应收帐款的规模开始大幅上升,其中2012年年报显示,中联重科应收帐款总计已高达189亿,三一重工166亿元。并且,相比2011年水平,两家企业营业收入基本持平,应收帐款却增长近50%。

  

  极度繁荣及其前后的极度竞争

  2011年上半年,“是一个分水岭”。

  工程机械行业最有代表性的挖掘机、起重机、混凝土泵车三个产品,2011年3、4月间分别创造出4万台、6800台和4000台的月度销售量历史最高纪录,而到了当年10月左右,单月销售量就快速下降到8000台、1900台和500台的水平。对比往年工程机械产品上、下半年占比约为5.5:4.5,最大不超过6:4的比例。整个行业市场“断崖”式的下滑已经出现。

  而2012年3、4月份的季度高峰,挖掘机月度销量最高仅达到不足2万台,起重机仅为2300余台,高峰点值下降幅度均为-60%左右。2012年的下半年,中国汽车技术数据中,曝出三一重工当年9月出厂混凝土泵车仅15台的消息。而2013年正如前文所讲,还在进一步下滑。

  实际上,在这一个从极度繁荣到断崖式下滑的过程中,还有两条暗线,颇为值得关注。

  第一个是工程机械行业市场销售模式的最后疯狂。

  从2008年起,工程机械行业一家企业在营销系统中大量引进了一批国内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市场高手。从挖掘机起步,整个行业上演了眼花缭乱的促销大战。

  百人会议、千人大会等全国联动的大型促销活动司空见惯;现场拍买、现场抽奖、团购赠送层出不穷,花花纸片满天飞;抽宝马、奖奔驰,模特佳丽团团转。哪家的活动更气派,哪家的宴会菜好酒的档次高纪念品舍得给,成为工程机械客户竞相比较的话题,而机械产品的差异化实质则在行业竞争中被一再淡化。2011年5月,据南方网报道,某家工程机械企业的广东省代理商,因为当日活动的一等奖宝马车未能顺利开出,现场哗然闹场,其中还有一名客户猝死,最终经销商将头奖宝马折价后平均为每位参会客户发放了奖金才作罢。

  与风风火火的会议活动相对应的是整个行业的销售政策越来越激进。由于有了自主融资能力的支持,2010年起,企业自主融资销售开始突破30%的光大模式的客户首付比例及融资期限3年的限制。然后仅仅两年时间,工程机械客户购置成本开始快速压低。从首付20%到首付10%,再到首付5%加5%保证金,融资期从四年、五年延长到六年更多,“2012年行业开始出现零首付、免利息,甚至再延期6个月开始还款的极端现象”。

  2012年4月,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两大巨头的两位重量级的副总裁梁林河和陈晓非,利用刚刚火起来的自媒体----微博,隔空相互揭露对方激进销售的实例,“最后的疯狂”和“疯狂后的死亡” 等话语第一次被公开提及。中联重科董事长助理刘鹏飞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零首付不是中联重科最先开展的,意指三一重工才是零首付的始作俑者。

  比较激进的销售政策,可以使客户在基本没有成本的情况下,拿到工程机械先承揽工程施工,收到工程款后再分笔回给制造企业。如果手里没有钱,就逾期不付,而厂家只能将客户已经使用的旧机器通过GPS锁定,然后组织力量收回企业。至2012年底,“行业一些新进入起重机行业的企业,三年时间发展起来的经销商,最终基本都成了企业的客户。”经销商销售出去的产品许多又回到经销商的手里面,一些从事商业经营行为的经销商,被迫成为工程承包企业。“这就是行业几大企业应收帐款突破百亿,两百亿的原因”。

  另一条暗线则是竞争行为开始突破正常的商业竞争范畴。

  类似前文提到的两大集团高管人员利用自媒体隔空骂战,已经成为工程机械行业的一大景观,这一“景观”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2006年。当年徐工在江苏省体制改革的计划下,推进与美国凯雷并购的过程,在双方并购合约等商务部批复的时限即将到期之时,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利用自己的媒体,公开提出质疑,认为徐工的并购属于“卖国行为”,其中有“重重黑幕”。现在来看,徐工当时不理不睬的行为不失为明智之举,其后几年这个行业里出现的“论战”,从此再与徐工毫无瓜葛。

  但行业并没有从此平静,或许一方面在于类似这种“超限战”的行为收获甚巨,而根本原因在于行业市场需求已经走到强弩之末,工程机械竞争的激烈程度超过了中国经济界的任何一个行业。

  就在工程机械行业创出历史销售最高峰的2011年4月,当月19日,网帖上一个以“离职员工”的名义,曝出三一重工春节期间两个涉及公关费的文件,总额涉及600万元资金,涉及铁道部及200余家中字头企业、90余家上市公司、470名公司高管。随后各大媒体纷纷跟进,当日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通过私人微博一天连发七条信息给予解释,其中甚至不惜用调侃的方式说“网上公布的春季公关费用为初审表,实际执行费用在100万元左右,对于一家年销售400多亿元的上市公司而言过于小气,现丑了,对不起客户。”

  但事件快速发酵,当日三一重工股价大跌,市场损失60亿元,最后虽然三一重工向文波的七条微博全部删除,三一公布向公安机关报警,事态开始平息,但依然在舆论环境中形成了“行贿门”的说法。而次日三一重工在港交所的上市聆讯以失败告终。

  2012年11月14日,就在十八大中央委员选举同时,网上一篇标注为中联重科“内部保密教育资料,请勿外传”的网帖——《从三一重工三爆商业间谍案,看我司加强保密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迅速发酵,内容涉及三一重工2009年利诱中联员工获得商业情报、2011年黑客攻击中联OA系统以及在高校招收学生后进入中联潜伏等案例。

  事件引起全国媒体关注,时隔两周,三一重工通过电媒,发表《恨别长沙》的“独白”一文,暗指三一在长沙已经极不安全,不仅同样遭到窃听跟踪,甚至家人和高管遭遇阴谋绑架和不公正的司法待遇。

  事件持续发酵至今,双方不断展示证据,长沙方面法院判决书在网上公布,汉寿警方正面发声,截至发稿时,中联再次发布独立董事尽职调查报告,又一次坐实证据。

  2013年1月8日,中联重科紧急停盘,因香港明报一篇《匿名举报中联重科财务造假》的文章,指出匿名材料举报中联2012年三季度华东区域通过虚购订单将区域业绩增长数据放大十倍。中联重科当晚发布澄清公告。其后,至今年上半年,中联重科连续四次遭到财务报表举报。

  2013年5月25日,苏州高新区,某客户活动中三一中联双方发生武力打斗事件,中联两名在远处观看“泵车比武”的员工,与三一重工二十多名员工发生冲突,后中联两辆车辆赶到现场也被砸坏,最终警方介入……

  中联重科副总裁陈晓非表示:“25日苏州事件,禁止我司人员远处观看,打人砸车,还要颠倒黑白。”三一重工副总裁梁林河则在微博表示,三一在苏州上述发布会时,竞争伙伴有些小动作,他呼吁不要再就苏州事件争论,两家湖南企业也不要再针尖对麦芒了,要联手应对市场下滑。

  对于2011年以来工程机械行业主要企业之间不断升级的竞争行为,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根本原因还是市场萎缩了,以前大家一起努力把蛋糕做大,现在蛋糕不断变小,各家的刀叉肯定要相互碰在一起。”

  

  收缩战略 在所难免的选择

  随着市场下滑态势的延伸,工程机械三大巨头,徐工中联三一纷纷调整目标预期。

  早在2010年底,三家企业均在酝酿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并且均把2012年作为跨越千亿门槛的时间节点。从目前公开的数字看,只有徐工一家实现了2012年的千亿目标,但三一、中联也均只相差百亿上下。

  而对于十二五目标,最先由中联重科提出,2015年实现2000亿规模。

  三一集团则在2010年底发布的企业十二五规划中,第一次提出“有理由对未来五年3000亿的目标充满期待”。

  但在2012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上,三一重工副总裁将3000亿元的企业目标推后两年,指出实现3000亿元目标和达到20万名员工的时间表是“未来五年”。

  2012年6月25日,徐工集团则正式向外界宣布了2012年必然实现1000亿目标,2015年坚持3000亿元目标的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2012年底召开的“十八大”上,作为党代表的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在新闻中心的第二场集中采访中则表示:“三一希望在十年以后的销售额增长到3000亿人民币左右,这个发展速度也是很快的。”

  同样作为十八大代表的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则在接受中央台专访时表示,工程机械行业进入寒冬已不再是一个秘密。甚至用“冰冻期”形容这个行业此时此刻的温度,认为行业洗牌已经开始。

  进入2013年,行业各大巨头进一步调整思路,数字化的目标均不再作为主题。

  徐工集团提出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体系运行的效率和务实、更加注重产品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的当期“三个注重”的经营主题。

  而在今年6月18日召开的中联重科2012年股东大会上,詹纯新则公布了公司新的产业战略,未来该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将成为公司发展方向:“工程机械只是中联重科的业务板块之一,公司未来将会是工程机械、环境产业、农业机械、重型卡车、金融服务5大业务板块齐头并进。”

  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把转型升级视为中国企业面临的一场硬仗,更把国际化提升到第三次创业的高度,“我们今年(2012年)的国际化收入是100亿人民币,还只占到我们销售额的15%,我们希望五年以后,国外的销售额要占到三一销售总额的40%-50%。”

  中期展望艰难不已

  无论是产业拓展,到工程机械产业以外“寻食”,还是走出国外,到国外市场寻求新的引擎,都面对着不少的挑战。

  中国市场各个行业产能过剩已是事实,除了城镇化这个大课题目前已经带来的环境产业显现的机会以外,纵观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还难以看到其它可能闪现亮点的机会。

  6月中旬一场突如其来的“钱荒”让行业进一步雪上加霜。

  早在201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李佐军博士便对此次“钱荒”的风波有过一次前瞻性的预判。4万亿投资下的信贷泡沫与房地产泡沫、地方债务危机的蔓延以及周期性的危机波动是此次危机的主要诱因。

  有学者指出此次“钱荒”与以往历次银行体系资金紧张所不同,本轮“钱荒”很难找出一个主因。事实上,这轮“钱荒”正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效力叠加的结果,而最终的推力来自央行的“按兵不动”。

  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三度发声暗示救赎实体经济,停止扩张政策也表明实体经济出了问题,存在积重难返的倾向。

  而寄托在海外市场的希望,却面对着全球经济危机过后的新竞争形势:世界各大工业国都意识到了高消费、高负债的金融虚拟泡沫经济的苦果,纷纷重视实体经济,以美国制造业转移为标志,美国开始在新的能源开发上逐渐发力,其页岩气开发已成气候并开始产品出口,同时在美国西部的煤炭开采业务升温,卡特彼勒新推出的煤炭装备EL1000可以印证这一点。

  同时,另一股阻挡中国企业向海外拓展的力量也已显现。

  7月11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宣布对三一重工及其美国公司发起“337调查”,以确认三一的履带式起重机产品是否侵犯了美国公司的专利权。

  指控三一侵权的企业是美国的马尼托瓦克起重机公司。6月12日,该公司向USITC投诉称,三一重工和三一美国的履带式起重机及其组件侵犯了美国专利7546928和专利7967158,并通过盗用商业秘密设计和制造了相关产品。

  在全球产业结构正在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竞争环境将更为复杂。并且,中国企业确实存在影响自身大发展的短板。

  “中国目前20吨以上挖掘机所用的液压件基本控制在一家企业手中,那就是日本川崎公司。”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理事长沙宝森表示。

  “2013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中,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占11家。在前10强企业中,徐工集团、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三者分别位居第5位、第6位和第10位。 但“大而不强”的影子一直存在。在工程机械的尖端领域,所有产品的关键配套件如液压马达、液压泵、平衡阀、控制器、发动机等核心部件,基本依赖进口,高强度钢材也必须依靠进口。工程机械核心的问题就是发动机和液压件,在关键零部件目前还摆脱不了对进口的依赖。

  为此,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深有体会:整个零部件行业“起不来”。无法在核心技术层面获取更大利润的现象,广泛存在于我国工程机械行业。

  《工程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指出,我国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关键配套部件主要依靠进口,平均每吨价格超过8万美元。例如传动部件、控制元件、柴油发动机及关键液压件严重紧缺,能力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反差强烈,从而影响了我国工程机械向高端技术产品的发展。

  发展的道路上,不能跳跃

  在已经持续了十年的市场红利消失之后,摆在工程机械企业面前的任务“着实有一大堆”。是L形走势,还是温和复苏,再还是产业危机向纵深发展?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小心而努力的面对。

  在已经有限的市场空间内抓实施经营收缩提高经营质量,以快速缓解近几年巨额投资和市场扩张带来的压力。抓紧整合前期并购企业,实现技术与竞争力以带来新的收益。以及坚持不懈地解决和钻研核技术难题,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内涵式增长。

  正如文章开头的提到的徐工集团四千吨级履带式起重机成功实现工程应用的活动现场,徐工副总裁陆川提到的一个概念,颇为值得深思:是徐工的技术与工艺“紧密跟随了大型工程‘深度预制’的发展进程”,是徐工实现了与具有领先水平的大型建设企业的深度融合,才能够在全球超大型起重装备的发展竞争中走在了前头。

  必须坚定的是,企业生根和生长的土壤永远是市场。即使是在衰落的环境下,只有扎根市场才可能生存下来。

  无论市场如何发展,总是能够留下领先企业站在舞台上。企业的发展道路上,不能跳跃。 


文关键词:

工程机械 发展 衰退

责任编辑:宋欣
环球破碎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点击查看)
向本网编辑提供资讯线索 热线:0371-56079958 E-mail:ycrusher@126.com
返回环球破碎机网首页
热度排行
Ycrusher.com 环球破碎机网 Copyright © 2007-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网站导航 | 网站建设 | 加盟会员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业务联系:(总机)0371-56079958 邮箱: 本站法律顾问:河南光法律师事务所
客服QQ:环球破碎机网客服:2242538890 2233515786 280327213 技术:环球破碎机网技术支持:497398702 MSN:
软件著作权:2016SR275876 豫ICP备110079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90850 软件著作权:2016SR275876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2251号


扫破碎机网微信公众号-阅读行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