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湖边水库的8层楼高垃圾山,昨天有幸被国家“固体废弃物课题组”相中。
困扰市民的垃圾山,截至昨天下午,已经建设了大部分围墙,市土总在山腰上安装了一个小小的值班室,准备派驻保安守住山头。
今天,五家部门和单位将到垃圾山脚下现场办公,并研究下一步的应对策略。显然,请保安、围围墙,只是应急措施,如何把这座山移除、如何防止厦门岛内再长出新的垃圾山,才是最大的挑战。
与其政府花费五六百万元,把垃圾山运走,不如想个好办法,把它“嫁出去”。上周导报报道垃圾山的三个 “婚嫁方案”,其中之一,就是废物利用,制成废土砖。
在导报重点报道之后,负责国家科技部一项课题研究的项目组成员,找到了导报,并到场为垃圾山取样、分析。昨天,他们提交了一份可行性报告。
该课题组研究的对象刚好是 “废土的再生利用”,课题名为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固体废弃物本地化再生建材利用成套技术”项目。
参与研究的专家,包括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材料研究所课题组专家成员,以及相关技术人员。最终,形成了《湖边A地块垃圾山的本地化资源化综合处理》方案。
如果垃圾山的业主单位和科研组能够“成功联姻”,这座垃圾山可由有意向的企业、单位一点一点加工,制成砖头,或者变成建筑用料,重新回到市场。
今后,厦门所有的建筑废土,都可以这样“嫁”出去。
导报将把这份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
“搬山方案” 目标:
8层楼高
垃圾山成分:
建筑渣土、黄泥土、废弃砖头、废弃混凝土块、大小石块、碎瓷砖,少量钢材、树枝、玻璃、塑料,各种包装材料,部分生活垃圾。
方案:
1.筛选出黄泥土(很多工地需要,非常抢手)
3.变成制砖原料(可卖给制砖厂,环保)
建议建废土处理厂
油价上涨之下,建筑废土的清运更加困难。
困扰建筑废土清运的最大难题,是废土填埋场都在岛外,近则一个来回要30公里,远则四五十公里,成本太高。
此次课题组提交的研究报告,为厦门今后的建筑废土提供了一个极好思路:为什么不能像建污水处理厂一样,在每个区规划“废土处理厂”?这样一来,每个区的建筑废土,就不需要长途奔袭去倾倒。
昨天,课题组成员、高级工程师蔡志强介绍,将建筑废弃物进行有效的本地化、资源化再生利用,是最佳处置方法,也是未来必然趋势。
他建议,在岛内选址一个较为偏僻、不影响居民的地方,建设“建筑废土资源化利用试点基地”,岛内产生的建筑废土,可以在此临时倾倒,并就地处理成再生材料。同时,建设一个建筑土方交易试点平台,集土头供需信息、土方调度、土方交易平台于一体。谁需要土,谁需要制砖材料,谁需要混凝土骨料,可以到此采购。
未来,厦门可成为低碳城市建设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