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高楼、拓马路,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近年来,中国城市迅猛扩张,修地铁、拆旧房、城中村改造,原有城区旧貌换新颜。有数据表明,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约60%。在中国城市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
建筑垃圾也随之产生,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我国现在每年产生多少建筑垃圾?建筑垃圾对于城市意味着什么?这些垃圾现在的去向如何?本期推出特别报道,关注城市建筑垃圾。
■城市建筑垃圾有多少?
□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透露,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学院副教授李颖告诉记者,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长期以来一直为经验统计数据,没有计量设施统计的数据。据粗略统计,我国城市开发建设每年至少要拆除3000万~4000万平方米旧建筑,产生数亿吨建筑垃圾。截止到2005年,我国建筑垃圾年排放量由以往的4000万吨增加到4亿吨,已经成为世界建筑垃圾排放最多的国家。建筑垃圾排放的高峰期已经到来,预计到2020年我国新增排放建筑垃圾将超过10亿吨。
建筑垃圾已经成为城市垃圾的重要部分。
以北京市为例,仅今年兴建的重点工程就有240项,包括北京新机场、京张城际铁路、北大第一医院大兴院区等一批工程。记者查阅2011年9月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循环利用工作的意见》,北京市建筑垃圾年产生量约3500万吨,其中,城六区产生1000万吨(含居民装修垃圾200万吨)。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北京市2012年常住人口2069.3万人计算,人均排放建筑垃圾约1.36吨/年,远远超出我国人均排放建筑垃圾0.5吨/年的平均水平,是发达国家人均排放约0.3吨/年的6倍。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建筑垃圾排放最多的国家。
■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如何?
□未经处理而直接运往郊外堆放或混同生活垃圾填埋
据了解,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处理而直接运往郊外露天堆放或填埋。许多城市的近郊常常是建筑垃圾的堆放场所。
据统计,每堆积1万吨建筑垃圾约需占用67平方米土地。通常建筑垃圾填埋8米后加埋两米土层,但土层之上基本难以重长植被。而填埋区域的地表则会产生沉降和下陷,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状态。每年因建筑垃圾破坏掉的良田0.7万公顷。
李颖介绍,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处置方式不但长期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耕地,而且还耗用了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费等建设经费。同时,在清运过程中遗撒和灰飞扬尘严重影响了市容环境。建筑垃圾在堆放场所经雨水浸透浸淋后,废砂浆和混凝土块中大量水合硅酸钙和氢氧化钙、废石膏中大量硫酸根离子、废金属料中大量金属离子溶出,如不加控制让其流入江河、湖泊或渗入地下,就会导致地表和地下水的污染。建筑垃圾中的废石膏含有大量硫酸根离子,在厌氧条件下会转化为具有臭鸡蛋味的硫化氢,废纸板和废木材自身发生厌氧降解产生木质素和单宁酸并分解成有机酸,这些有害气体会严重污染大气。建筑垃圾在填埋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进入土壤后会影响植物的营养吸收和生长,破坏土壤内部的生态平衡,危害耕地的良好土质。
李颖进一步强调,即使将上述弊端都忽略看待,露天堆放或填埋方式处理建筑垃圾也是不可持续的。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郊区几乎没有可供露天堆放或填埋建筑垃圾的用地了。
有网友表示,建筑垃圾处理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中国在城市化建设的同时,也在自掘坟墓。
■建筑垃圾利用困局在哪?
□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并未制定或到位
事实上,建筑垃圾就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如果能够将它充分回收利用,将产生点石成金的效果。美国建筑垃圾的回收率可以达到75%,欧洲的建筑垃圾回收率均达80%,在英国、丹麦等国家,建筑垃圾的回收率可以达到90%。而我国目前建筑垃圾的回收率尚不足5%。
回收建筑垃圾的企业生存困难,是造成建筑垃圾回收率低的重要原因。那么,为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面临“守着金山却饿死”的窘境?
对于是否因为技术不过硬这一原因,李颖告诉记者,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在技术研究方面并不存在太大障碍,最大的问题在于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并未制定或到位。
首先,在建筑垃圾产生源头方面,引导施工单位做好建筑垃圾的前期垃圾分类至关重要。以北京为例,长期以来北京市的建筑垃圾多是直接填埋或露天堆放,导致建筑垃圾并未进行分类,都是混合收集运输。如果这样一股脑拉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不仅增加了运输费用,还会给资源化利用企业带来巨大的分拣压力和负担。因此,制定基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源头管理对策和建筑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引导施工单位在建筑垃圾产生源头进行垃圾分类,同时加强政府对施工单位的建筑垃圾源头管理和监督机制是建筑垃圾能否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所在。
其次,在建筑垃圾运输方面。很多城市都出现这样的尴尬:一方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回收垃圾量不够;另一方面,建筑垃圾偷运乱卸现象非常严重。在李颖看来,现有相关政策对建筑垃圾运输管理不力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现有的政策规定下,建设或施工单位自身没有建筑垃圾规范化运输管理意识,管理政策中也没有对其必须进行规范化运输的约束力,于是建设或施工单位将建筑垃圾清运工作承包出去,并只要求能及时清运出工地,保证施工现场安全即可,而其管辖或委托的运输单位是否使用合格车辆、是否按规定的时间规定路线行驶、是否按指定地点消纳等漠不关心。
“对于运输单位而言,目前主要有环境卫生事业性单位、经营性运输企业及相当比例的个体老板。由于运输单位或企业往往都是自负盈亏,为获取利润,有时也低价转包给个体。而这部分个体老板往往拼命揽活故意压低运费,从而导致恶性竞争,并埋下了建筑垃圾偷运乱卸的隐患。”李颖说。因此,她认为,建立建筑垃圾运输专业队伍及其管理体系、运输车辆实时监控系统、运输单位与建设或施工单位联惩机制、基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建筑垃圾排放收费制度、禁止将具有资源化利用的建筑垃圾填埋或堆放的管理办法,加大建筑垃圾运输处罚力度是保证建筑垃圾分类运输,防止建筑垃圾偷运乱卸,提高施工单位建筑垃圾规范化运输意识的前提保证。
再次,在再生建材市场培育方面。对于用建筑垃圾制成的建筑材料,很多房地产企业在选择时仍心存疑虑,担心消费者在选择楼盘时有所顾虑,影响销售。如何拓展再生建筑材料的销路呢?除了制定完善的再生产品标准,严把再生产品的质量关外,还要大力宣传引导,消除人们的心理顾虑。李颖告诉记者,政府负责的一些公益项目和建筑项目要率先示范,从而起到扶持和推动再生产品市场化的作用。
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制造的再生产品,如砖等,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并无较大的价格优势,且市场方面仍有疑虑。因此,对于这种刚刚开始兴起的产业,它的存活和发展更需要政府方面的支持和扶助。李颖建议,政府要尽快制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处理建筑垃圾的收费制度;制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税收减免和政府补贴政策;制定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单位鼓励、优惠、绿色度考评政策;制定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市场化激励政策。通过相应政策扶持和激励,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链才能有序循环发展。
另外,如果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获得很多的政策优惠,如何对这些企业进行监管,防止他们表面回收利用,暗地抛撒填埋,骗取国家补贴呢?李颖认为,必须制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的审批制度,规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管理和再生材料、再生产品标准,并加强监督和监测管理机制。例如,要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必须具有100万吨以上年处理规模的生产能力;必须对进厂的建筑垃圾进行计量和分选等预处理;必须具备对建筑垃圾破碎、筛分、再生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质量保证、环境保护措施;对有害废物进行妥善处理、及时清运,并送至市政管理委员会指定的建筑垃圾消纳厂;再生骨料及其制品必须达到国家相关产品标准和设计施工技术规范等。
只有完善这一系列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法规,才能保证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何相关政策难以出台?
□许多地区存在多部门职能交叉管理的现状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既保护环境,又节约资源,而且目前国内不缺技术、不缺资金、不缺专家政策建议、不缺国外相关经验,但为何相关政策在一些地方迟迟难以出台?
对于这样的尴尬局面,李颖也很无奈。她告诉记者,目前阻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相关政策出台的根本原因在于许多地区存在多部门职能交叉管理的现状。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渣土管理处主管北京市建筑垃圾的管理工作,其行政职能主要是办理各项许可证,并监督检查渣土运输车辆。而建筑垃圾产生源头——施工(拆迁)工地的各项监督检查工作由北京市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实施处罚的又是城市综合管理执法部门负责。
制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相关政策必然涉及到审批和各地方住建、市政管理等多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李颖告诉记者,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建筑工程学院从2002年开始进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技术和政策研究,2007年陆续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部分科研成果至今未能作为政策管理方案出台。